且行且思
陈品高 

  窗外云卷云舒,惯看秋月春风。我虽已步入不惑之年,回望2005,仍能感到心潮的涌动。对于不工作毋宁死的人来说,总是以工作为圆心发散思维。我的随感片言,非断金碎玉,权与同仁分享。

  2004岁杪,我进入博览群书杂志社。2005年于杂志社而言,是不平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她降生在光明日报社的第20个年头。于我而言,是到杂志社工作的牙牙之年。过去我长期沉湎于给报纸的新闻记者编织嫁衣,行走于光明日报所有的新闻版而不知疲倦。后来,我又主持生活时报编辑部直至主持生活时报并目送她在2003年驾鹤远行。自我解嘲曰:侵入报纸新闻十有六年的期刊界的一名新兵。

  新兵到连,先解军情。作为一本以学术性见长的严肃书评月刊,《博览群书》能在风雨敲书窗时发出自己的精神嘶鸣,历时20年而不止,实属不易。盖因时势异也:20年前,要凭结婚证购买《辞海》等工具书,传媒用"波澜壮阔"来形容读书活动;今天,更多的人读书倾向于功利和实用,不再愿意花时间来丰富知识,追逐的是商业管理、生活潮流、心理励志、外语类等实用、流行类图书。国民的阅读率连续5年下降!读书事业告急!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中国的文化日记和学术日记--这是《光明日报》的办报理念。秉承如此办报理念而主办的《博览群书》,是不是该利用自己创刊20周年的契机有所作为呢?在编委会的支持下,在《博览群书》主编常大林同志的具体部署下,杂志社决定用自己有些嘶哑但坚定的声音为全民读书事业振臂一呼。

  杂志社联合了相关的3家媒体,邀请在各自领域学有专长和热心读书事业的专家学者,向全社会推荐了7种图书,公开有奖征集书评文章和《抽点时间读读书》歌词。我和同事一道,远赴边陲的兰州大学,近到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将推荐的图书送至大学校园。在学子们殷切期盼和热烈的眼神中,在一封封应征的书评、歌词及他们所附的信中,我更加感受到举办这次活动的意义。一份有担当的心是沉重的,又是欣喜的。

  我还去古城邯郸,看望了一名叫赵永远的读者,他自费订阅了20年的《博览群书》。手在摆满书架一层的200多本杂志上抚摩,心中感觉的是温暖和希望!回馈这份真诚,杂志社决定向赵永远读者终身赠阅《博览群书》。

  在举行庆祝《博览群书》创刊20周年读书活动的同时,杂志社还进行了创刊以来的首次读者问卷调查,开门办刊,问计于广大读者。并将目光投向自己定位的学术著作的出版,开始了在2006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行学术著作出版推广研讨会的紧张筹备。

  2005年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更是收获的。于我,参加中宣部举办的出版单位负责人培训班和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期刊主编培训班,收获的不仅仅是通讯录和证书;于杂志社,《博览群书》的发行量历史性地止住了连年下跌的态势,还略有增长。在龙源网2005年度1300种中文期刊的网络阅读亚洲和欧美排行中,《博览群书》均进入前100名,分列32、39位。

  2005年留给我的是感动和感动!人生几回伤往事,不用扬鞭自奋蹄。

  忘不了天林总编辑谈到把握杂志导向时的谆谆之辞、拳拳之忱和那一刻自己感到肩上担子的沉甸甸;

  忘不了景瑞同志和惠生同志指导的细心;

  忘不了在职称评聘落选后,东平同志那一个让眼底潮湿的短信;

  忘不了2006年元旦凌晨3时30分,德润同志在新京报的新年问候;

  忘不了与小秋同志和春林同志交流的诚恳;

  忘不了昌词同志对杂志的殷殷关心和在病榻上审阅稿件的认真;

  忘不了大林同志为《博览群书》四处奔波的疲惫身影;

  忘不了同室办公的同事们同声相应的和谐;

  忘不了大学生们那一张张青春朝气的脸,还有赵永远读者那质朴的笑──

  2005年的最后一天,我收到大林同志道辛苦和信任的手机短信"让我们永远真诚相待,这比什么都强!"的确,作为心神往来的高境界,以一颗赤心待人,又何必计较他人的真伪呢?

  2006年,是稚子曦儿的第一个本命年,不由忆起当年总编辑徐光春同志欣然给稚子取名之情之景。想想自己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已经一十八年了,岁月催人老,但事业永不老。行文至此,心底油然生出愿望:盼光明洒满珠市口东大街5号的每一个角落,《光明日报》永远朝气蓬勃!

  (作者为《博览群书》杂志社副主编)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