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论"的考验
李玉滑 

  当2005年在指尖滑落的时候,顿然而生的依旧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一年之中,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从琐碎到琐碎,从平凡到平凡,一切似乎前所未有,一切又似乎昨日重来。

  平常是普通人的宿命,也是普通人的幸运。生活是平淡的,平淡是真实的。

  但在日子静静的流淌之中,依然有值得记忆的片断。它们如同微风吹皱水面所泛起的阵阵涟漪,使生活有了起伏的激情。

  2005年,我的一个写作经历,在我的日历本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评论部,写作是日常的工作。本来,写作这件事情应该是依赖于灵感的。但麻烦的是,一旦有了套路,灵感便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熟练的组装,犹如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操作。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懒惰,也是对写作的无声无息的伤害。

  对于模式化的警觉,源自于去年十月接受的一项写作任务。国家政治生活出现重大事情之时,评论部通常会按照报社的相关安排配发一定的评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之后,评论部照例也会撰写评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写作的要求和标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天林总编辑和报社编委会根据中央会议的精神,反复研究讨论之后,定下了九个题目:论形势,论发展,论和谐,论创新,论改革,论开放,论新农村,论节约,论环境。这九方面问题,都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会议的关键词。题目足够简洁,也足够宏大。任务接到手中时,我心中不免忐忑起来:主题宏大如此,到底该如何下手?在评论部的几年中,还从没有写过这样的"命题作文"。虽然相关的主题以前写过,但那都是就某一方面的专论,而全面综合的总论却未曾尝试。心中没谱,手足无措。

  领导的指示很明确:"文章要有思想、有学理、有激情、有文采,篇幅不限,形式服从内容。"看得出,报社为撰写者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但也设定很高的目标。以我自己而言,激情固然有之,但思想、学理、文采这些东西却不是朝夕之间可得的。无疑,这一次写作算得上一次不小的考验。

  "九论"之中,分给我写的题目是"论创新"和"论节约"。这是人们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两个词。若在平时,对其含义以及相关现象,心知肚明,无须多言。然而,真要摆起长篇大论的架势,本来相当熟悉的事物却又模糊起来。也许,只有培根这样的大师,才能对"爱情"、"友谊"、"习惯"之类最普通的主题,作出充满智慧的论断。不过,既然"军令"已受,只有勉力为之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部门讨论研究,定思路,定结构,定风格;为此还要不断地查阅资料,不断地提炼观点,不断地完善论证。因为论题很宽,所以有时候不得不在一大堆庞杂的资料中披沙拣金;有的时候,为了打通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得不为谋篇布局、转承启合殚精竭力;还有的时候,为了突破套路的影响,必须搜肠刮肚,力争使文章生动再生动一些。写作的过程很艰辛,甚至令我寝不能安。

  坚持再坚持,文章终于写出来了,而且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交上去的时候,有难以言表的轻松,又有莫可名状的担忧。它犹如自己精心制作的一件工艺品,优劣美丑有待判定。文章到底写得如何?读者是最权威的评判者。经过领导的精心编辑修改,"九论"陆续发表。刊出之后,读者有了反馈。有的说,文章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值得肯定,"被其大气所震憾,被其激情所感染,被其精辟所折服。"在文章发表期间不断有读者来电,询问还有几篇,什么题目,何时发表,大有欲罢不能、一睹为快之感。有的读者还说,他们把"九论"当作了"学习文件"来读!读者的片言只语,都是莫大的激励;纵然是批评之词,也令我们受益匪浅。据新闻研究部门的统计,有的省委领导同志和中央新闻媒体负责同志都对"九论"给予高度评价,上级领导部门的"新闻阅评"也对"九论"作出了充分的肯定。应该说,写作的过程,是我们自己学习理论的过程,是掌握和讲解党和政府方针大略的过程,也是我自己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有很大提高的过程。有时我想,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有了这样打"硬仗"的经验,以后碰到什么样的言论文章写作恐怕不会害怕为难了吧?

  辛苦没有白费,我们在撰写"九论"的过程中,在"九论"陆续发表的期待中,得到的不仅是读者的热情,更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快感。在时间过去之后,那种辛苦的滋味和成就的满足依然清晰可辨,可资回味。

  (作者为光明日报评论部编辑)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