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王林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高质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指明了方向。近期,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了构建的原则、内容、要求、方法和举措,为高校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在贯彻《意见》要求、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新思政观引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七位一体”推进,以目标为引领、问题为导向,结合校本实际,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体系化水平。
一、坚持以新思政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挑战、新机遇,必须牢固树立新思政观。新思政观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本质属性、历史作用和时代意义的基本看法,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要素、过程和结果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融合性、协同性、系统性特征,突出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以新思政观引领,就是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立德树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加快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以新思政观引领体系构建,必须抓住共识、融合、协同、评价“四个关键”。围绕“共识”凝聚立德树人合力,通过分类、分层、分众的教育培训,完善各岗位育人职责、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工作荣誉体系等,让育人是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责任成为广泛共识。围绕“融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育人工作基本要求融合到学校的制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更为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协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协同、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联动等,激发各系统育人的主动性,建立不同队伍之间的协同机制;增强各育人环节的互动性,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机制;促进各育人主体的联动性,建立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同机制。围绕“评价”促进育人责任落实,通过建立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三全育人”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把岗位育人职责履职情况作为必考条件,实行育人职责不到位“一票否决制”。通过抓实“四个关键”,达成“五个一体”,即: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健全一体化育人机制、提升一体化育人能力、打通一体化育人瓶颈、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
二、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完善“三级联动”机制,抓实干部“一线规则”。党的全面领导是体系构建的灵魂,也是体系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在学校层面,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校院两级联动、师生员工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狠抓各级领导干部践行“一线规则”,牢固树立基层意识,增强群众观念,推动领导干部进课堂、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社团、进讲座、进网络,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与学生联系交流的常态化机制,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单位,工作重点放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长期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早在2004年,学校在新峰学生公寓建立党团组织,推进党团工作进学生社区;2011年,学校党委印发文件,部署实施“党徽照我行——支部引领”工程,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团建设带动班级和学风建设,促进党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力;2012年学校登山队攀登珠峰,成立临时党支部,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火线”发展党员,发挥战斗堡垒作用;2018年,在部分学院尝试按系设立学生工作站,配置辅导员,兼任本系副主任或教师党支部副书记,从组织和制度安排上,促进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2019年,推进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团支部),推进党团支部向学生组织延伸。学生在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已成为学校基础党组织建设的一个传统。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把党的领导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扎根到基层,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夯实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根基至关重要。
三、坚持“七位一体”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以新思政观的融合性、协同性、系统性思维,促进“七位一体”协同推进。《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由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七个子系统,以及组织领导和实施保障要求系统集成。七个子系统各有侧重、指向明确、任务清晰、内涵丰富,涵盖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然而,在高校实际运行中,七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分属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不同队伍,有可能出现多头管理、交叉覆盖,也有可能出现衔接不紧、覆盖不到的现象。如何消除多头、叠加,打通盲区、断点,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如何避免出现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彼此孤立的“两张皮”,辩证统一地把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子系统固有的特征、承担的任务,匹配相应的资源,让系统能够独立自主的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促进“七位一体”协同推进,并用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引领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特色育人模式,促进“七位一体”协同推进。进一步完善理论武装常态化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机制、课程育人建设机制等,通过优化机制,实现各个子系统间动能转换、协调运转。在实践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固化模式,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方联动”共育模式,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个场域”联育模式等,通过形成特色育人模式,实现各个子系统间贯穿融合、协同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