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重读”的视野与分量
首页> 学术争鸣 > 正文

“重读”的视野与分量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2020-07-16 17: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重读”的视野与分量

  ——读韩毓海《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

  作者:河南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 鲁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如果说“读懂毛泽东”是我们深入学习党史、军史、新中国史的一个窗口,那“重读毛泽东”折射的就是一种写作立场与态度。无疑,韩毓海先生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一书不仅写出了一部学术专著的新视野、新意蕴,也写出了一部经典力作的新境界、新气象。

  《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一书,作者所说的重读,已不仅是指阅读次数的多少,而是用思想和灵魂再读,用热血和激情再读,用初心和使命再读,更是建立在对毛泽东主席这段光辉历史上的脉格重构、体例重塑、故事重析与史实重现。对于毛泽东对中国的贡献,该书是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来考量的;对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该书是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评价的;对于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中的作用,该书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认识的。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所写的那样,我们今天重读毛泽东,必须有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那种宽阔的胸怀、远大的历史视野和包纳四宇的思想风范。

  “重读毛泽东”别有新意,作者站在前人毛泽东研究的基座之上,选取伟人毛泽东一生最为瑰伟壮观的“黄金时段”(1893年到1949年)来“重读毛泽东”,超越历史叙事学的狭窄范畴,登高望远,“重读”出了伟人在人类历史天平上的思想分量、精神分量、文化分量。该书在重读中读出了一位具有中国视野、世界视野的毛泽东,一位“决心要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毛泽东,一位从人类历史发展大视野积极思考中国现实问题的毛泽东,一位一切从实际出发,主动回应现实关切,“不断面对和发现宇宙和人生之‘奇境’”的毛泽东。

  “重读毛泽东”另辟蹊径,从“生活毛泽东”读出了“思想毛泽东”。许多有关毛泽东生活实录的书籍,偏重于“生活毛泽东”的书写,着重于伟人生活情趣的呈现,笔墨处处饱蘸对伟人的崇敬之情,在细致入微处显现伟人伟大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颇有人间烟火气。但是,这些著作生活叙事色彩浓郁,精神文化视野的审视不足。韩毓海“重读毛泽东”,着力呈现毛泽东的人生大格局、生命大情感、精神大关怀。“讲述了他为受苦人洒下的滚滚热泪,他对于压迫、不义和腐败的强烈义愤,他对于江山和人民的诗人的多情。”韩毓海在“重读”中,不但要读出毛泽东人格中的大真大诚,还要读出他“与每一个站起来的中国人血肉相连”的大情大义大愤大爱。他打通“已读”与“重读”的界限,在“已读”中读出了一位人民至上、高呼“人民万岁”的毛泽东,一位“将精神和身体之能力发挥到极致”,“以天地为舞台,以国家社会组织为凭借”的毛泽东。

  “重读毛泽东”独出机杼,从“传奇毛泽东”中读出了“真情毛泽东”。同样,一些揭秘式的“伟人传奇”,“领袖故事”类书籍,曾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颇受读者欢迎。但是,这些“传奇故事”的本身就是对历史事实的文学演绎,重在人物书写的独特性、故事性,书写的重心在于“是什么”,呈现的是“事实毛泽东”而不是“真情毛泽东”,属于逻辑学意义上的“事实判断”,而疏于理论的思辨性、历史深度开掘性的价值判断。韩毓海“重读毛泽东”,跳出“传奇”的窠臼,绕开“故事”的藩篱,通书贯穿着毛泽东面对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中国问题”,如何进行睿智深远的理论探讨以及真诚无畏的社会实践,书写的重点在于“为什么”。如,“毛泽东心中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毛泽东为何不认同《物种起源》?”“是什么把毛泽东从一个温和的改良派推向了革命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根本区别是什么?”韩毓海以“伟大也要人懂”的视角,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以“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学人情怀,箭穿靶心,“回答”精准有力、掷地有声。“马克思与毛泽东最大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他认为二者都“是以批判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理想的”,可谓直指鹄的。“毛泽东如何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真理?”他回答是因为“毛泽东从血光、火光、刀光和泪光中站立起来,他因此认识了一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谓发人深省,一语中的。

  视野决定境界,“重读”就是对“历史毛泽东”的“重温”。无疑,研究现当代中国历史,毛泽东是一个绕不开的巨大历史存在,可以说,我们一直就活在这位伟人巨大的思想影响中。毛泽东研究更是一项具有丰富历史内涵常研常新的历史性课题。重读毛泽东书,不仅是作者本人一个人要读,应该是所有信仰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的追随者都应该读的。重读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建立在已读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二是在多读的基础上,重新构思书写。经典必须只有重读、多读、常读,才能从中咀嚼出经典的传奇与奥妙,真理的芳香与甘甜。重读毛泽东,不仅是在读毛泽东这个人,或他经历的历史岁月,更是在读我们的党史、军史、新中国史,因为毛泽东从来都早已和我们党、我们军队、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一面精神旗帜,一个信仰图腾。重读毛泽东,不仅是作者如椽巨笔下举千钧而自若的神来之笔,走进了毛泽东个人的性格世界、情感世界,更是在品读感悟毛泽东的思想光辉、人格魅力、旷世才学,正如该书在推荐序言中所说的那样:这本下了很大功夫的学术著作,首先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就是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事实上,学术与政治从来分不开,有什么样的历史观、政治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术观、学术著作。如果说学术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真理,而毛泽东及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就是为了真理而不屈斗争,为了人民而奋斗牺牲;而该书所聚焦的主线,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以前赴后继的牺牲,创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所未有的、人类历史上所罕见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新世界,这不仅是以开国领袖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伟大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既是我们党政治理论不断创新的历史注脚,也是我们置身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坚定“四个自信”的源头活水。

  视野决定高度,“重读”是对“时代毛泽东”的“重构”。近年来,书市上很受读者青睐的还有“史料钩沉”类书籍,这些史料汇编式的关于毛泽东的著作,是对时代毛泽东的历史书写,内容详实,探幽发微,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但是,伟人之大,就在于他既属于他生活的时代,又超越他生活的时代,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研究不仅仅是史料的爬梳与定格,而应是时代背景意义上的“重构”。时代需要我们“重构”出满足我们时代文化价值诉求的毛泽东,“重构”出满足我们时代文化伦理期待的毛泽东。韩毓海“重读毛泽东”,就是要用这些史料“丈量”出专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认知高度的毛泽东。史料作为一座文化富矿,还需要对这些史料进行更高一层的学理提炼。史料的价值分量,不在史料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史料开掘的程度,正如人类面对石头,先是打制、磨制成简单的石器,再提炼出铜、铁,直至一步步提炼出当今铀、硒等稀有元素,人类认知步步推进、层层加深。韩毓海从史料中精心提炼出思想的“浓缩铀”,在聚变与裂变式的解析中释放巨大的学术能量。他从毛泽东属蛇谈起,饶有情趣地解读出毛泽东不是“天才”而是“地才”;从毛母虔诚的信佛中,解析出毛泽东产生“众生平等,卑贱者最聪明,劳动者是最高贵的人”思想的文化渊源;从毛泽东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分析出毛泽东“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武德”;从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认为这“是鲜血铸成的经典”,等等,他点石成金般地从这些普通史料中提炼出了含金量极大的学术论断。

  视野决定气象,“重读”就是对“文化毛泽东”的“重解”。书肆里关于毛泽东的“文化解读”、“经世致用”类书籍很是常见。这些散溢着芳香文化气息的品鉴类书籍,显现出伟人政治生涯的间隙所展现出的别样的文化审美情趣以及博大赤诚的文化生命情怀。但是,这些文化层面的专题解读,还远远不能够展现完整立体的大视野中的毛泽东。韩毓海“重读毛泽东”,荟萃百家研究之长,纵览古今中外民族兴衰成败之史实,冲破长期以来国内外毛泽东研究所形成深厚层级,凌云健笔,不拘格套,书写出了一方毛泽东研究的灿烂风景,把对“文化毛泽东”的解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湘江评论》时代起,他(毛泽东)开始创造出对现代汉语影响巨大的‘毛文体’”。韩毓海首次提出“毛文体”概念,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首提,而在于他从“毛文体”中首次解读出了毛泽东身上文品与人品的统一,文化情怀与人民情怀的融通。他的诗词文章,不是附庸风雅的酬唱,而是他精神世界的真实展示,“毛泽东喜欢读鲁迅的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毛泽东毕生都是一个深邃的思考者,而这首诗,确实能够代表毛泽东毕生的心境。”全书文化史料丰富而不生硬拼接,似乎在信手拈来的征引中,百炼出灿灿学术晶体;在淙淙流水般的融会贯通中,精到的分析俯拾皆是。

  珍视我们前人的奋斗,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重温其伟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更能开启我们前进的智慧。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作出重要批示,对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这篇著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他还特别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我们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前进,重读毛泽东,正是从毛泽东同志这位历史伟人身上汲取智慧与前行的力量。

  万水千山行遍,一颗初心无改。诚如书中所言,今天的我们,或许对毛泽东同志波澜壮阔的奋斗生涯并不缺乏了解,甚至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也不乏了解,但我们所缺乏的,乃是像毛泽东那样对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那巨人式的总结、洞察、剖析与超越。同时,热爱与景仰毛泽东,并不等于读懂了他。毛泽东一生博览群书,手不释卷,他不仅是马克思的优秀读者,也是无数人类经典的创造者,今天的我们,来阅读这本书,既是通往人类经典殿堂的桥梁,也是充分吸收伟人思想与知识精华的纽带。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舞台剧《诗韵满长安》海外巡演版在京首演

  •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创新带动技术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堰商汇”数智亲商服务平台,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以高质量服务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06 18:06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