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世梁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两山论”后,在2013年又明确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更是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报告和党章。“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面对全球性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21世纪议程》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一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支持者、积极践行者和重要贡献者。2015年9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改变我们的世界:2015-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该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对2000-2015年发展目标的继续,具体包括17个大目标,并设立了未来15年的具体任务,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各国政府的承诺。
在建设美丽中国、引领生态文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两山论”及其实践体现了一个大国应有的承诺与责任,也向世界传达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追求。“两山论”阐明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揭示出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之间的本质关系,是我国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可持续发展内涵与“两山论”的辩证统一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最早提到可持续发展时指出:“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以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体现的哲学辩证关系,阐明了最初可持续理念中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最基本关系,也体现了人类在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也深刻的表明,“绿水青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金山银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财富基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而深刻的联系在一起。
可持续发展理论经过40年的发展也逐步丰富。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是可持续发展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的发展。从这个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来看,可持续发展首先强调的是发展在时间上可延续性,而绿水青山所带来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具有长时间尺度的,对人类产生的福祉也是长久的。无数的生态灾难和退化的历史证明,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很难满足代际的生存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因此,作为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时间可持续性上具有天然统一性。
可持续发展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两山论”重视自然资本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理论如人地系统协调发展论、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等从本质上和“两山论”的核心观点是统一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我国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理念,如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等。这些发展理念的物质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发展的模式是践行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途径。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与“两山论”密不可分
为指导各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设置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全世界共同采取行动,消除贫困、保护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来。2015年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一致通过17项目标,作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组成部分(图1)。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从2015年到2030年间以综合方式彻底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图1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从17个发展目标来看,目标6,13,14和15的清洁饮水、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的实现是和绿水青山是直接关联的,而如目标1、2、3的无贫穷、零饥饿和人类福祉等的实现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平等、和平、合作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实现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两山论”的实践是重要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循环低碳等新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手段,生态文明是制度性跨越和引领,美丽中国则是中国面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努力方向,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和国家样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超越了 “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格局,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愿景,“两山论”的内涵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认识上升到实践,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可持续性。
从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两山论”也包括了生态经济学经典问题:一是绿水青山如何转换为金山银山;二是如何增加转换的动能;三是金山银山如何分配。在这些问题中,转换不一定代表改变绿水青山,也不代表立即兑现为经济财富,如通过转移支付开展生态保护、通过生态修复开展生态系统服务的提升,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因此,增加转换动能往往是需要从更大的区域尺度、更长的时间尺度,从政策、制度等方面开展,这也同样涉及到金山银山分配问题,特别是为当地百姓带来持久的收入流才能获得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两山论”引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三个阶段,即初期的“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后来的保护“绿水青山”发展 “金山银山”,到当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体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很显然,只有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解,可以看出,发展不局限于社会、经济层面,自然资本的增加、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发展的重要的方面。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就蕴含生态与经济的协调与融合发展,是生态与经济有机统一的精准概括。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山论”是被实践证明并正在引领当前中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入新的运行模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是自然和社会生产力,两者的有机结合将产生生态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也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改变,产生新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区域尺度上,生态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互相转化,或把生态劣势变成生态优势,通过因地制宜的实践不断优化完善运行模式。生态系统服务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养分循环、休闲娱乐、文化等,也被认为是珍贵的无形资源和资产。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既是体现了经济可持续的考量,也体现了社会治理方式的新定位。
“两山论”引领下,我国各个地方探索出许多创新经验,诠释建设美丽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中国样板。如中国政府将发展林业碳汇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林业碳汇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植被恢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多重功能,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绝佳的工具。另外,河北塞罕坝、库布其荒漠化治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和模式等也备受关注。在政策方面,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已在实施与探索,这些都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两山论”引领下,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转变,补齐生态短板,增进生态福祉,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转型和构建人类生命共同体探索了方向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