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应博(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所、副教授)
2021年伊始,正值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虽然国际形势和全球疫情依然严峻,但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是坚定的,政策图景是清晰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表现出来的经济开放度、要素集聚和创新活力日益凸显,在疫情发生后对推动国内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粤港澳大湾区迎来新机遇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尺度的地理空间内推动要素流动;地区间经济社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市场活力不断释放;区域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区域间协调发展程度不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不仅是要持续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战略攀升,更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深化与国内其他地区经济联系的主要窗口地区。其中,澳门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世界范围内的区域演化轨迹看,湾区经济具有突出的经济地理特征:经济总量、产业资本和人口密集,要素集聚和溢出效应明显。但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典型模式的几个国际知名湾区,在此次全球疫情下却暴露出区域治理中存在的城市间碎片化的资源分配困境与“治理失灵”问题,这对湾区经济活力造成了巨大的抑制作用。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与区域市场的双重力量,自身高质量发展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道路更加行稳致远。2020年疫情发生后,粤港澳大湾区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相比之下,国际上其他三大湾区仍在疫情和社会问题中挣扎,经济复苏艰难。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上的潜力和优势进一步凸显。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头部企业快速崛起,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快速增加。依托于区位优势和经济实力,粤港澳大湾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产业、金融、跨境物流的融合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挑战
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经济活跃度不断提升,成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主要窗口城市之一。澳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民生方面也不断得到发展。依托珠海横琴自贸区,澳门在与珠海及其他内地城市的互联互通建设上取得了快速发展,社会包容性指标也快速提升。
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澳门产业发展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澳门的服务业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约九成以上,其产业体系具有典型的服务密集特征。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本底,塑造了澳门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程度的提升,加之港珠澳大桥和横琴自贸区等重大政策的实施,澳门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新高峰。
但是,当前澳门发展仍受到掣肘。当前澳门的第三产业占比过高,餐饮服务业、教育、医疗卫生、保险服务业和家政服务业占比过低。这种“一枝独秀”型的产业结构很容易造成产业间的资源虹吸。资源输入型的经济模式也使澳门在外部环境变化时易遭受较大冲击。近些年来,要素资源配置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也愈发突出:土地、人才资源缺口大,商业成本快速增加。
澳门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澳门自回归祖国以来,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一国两制”下具有澳门特色的成功实践。在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迭加影响下,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大湾区建设事业中来,将对澳门防范和抵御各种外部风险,锻造自身坚强体魄,实现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澳门应积极发挥“一国两制”下的自身优势,利用澳门独特的国际交流以及港澳交流优势,展现澳门金融生态魅力,将澳门打造成为大湾区的金融生态中心。通过创新传统金融政策工具,构建金融服务生态系统。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驱动,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创新;发挥澳门的高校研发能力,推动澳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建设区域型研发中心、教育教学基地、产业孵化中心。采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持续升级澳门电子口岸的各项功能,打造城市“数据大脑”。
积极引进内地的5G基站建设商、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中心、城市新型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企业,推动本地企业与外部企业合作,提升澳门本地的基础设施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澳门的多元文化价值,发挥多元文化魅力,用数字经济带动包括旅游文化产业在内的多元文化产品发展,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文明对话中成为交流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