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首页> 论文推荐 > 正文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的发展

来源:《党政研究》2021年第6期2021-12-08 15:4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于峰(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余金成(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基本实现现代化,表明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迈入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形成不同发展形态:初级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旨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定向、定型、定位演进过程;更高阶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须经历完善、完备、完成递进过程,最终向人类展示一种理想生产方式。

  习近平在2021年1月11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迈进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联系在一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1〕。这是继党的十九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之后,首次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

  所谓“更高阶段”,一是基于“初级阶段”,二是高于“初级阶段”。这意味着,它一方面立足于“初级阶段”,具有诸多“初级阶段”特点,另一方面区别于“初级阶段”,开始具有与之不同的特征。二者最根本不同在于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们还不能均等地满足生存需要,需要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予以解决;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者说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过程中,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还不能均等地满足发展需要,需要通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予以解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味着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资本主义发展水平——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社会成员“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灭了绝对贫困;当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旨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标志着实现了共同富裕,呈现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优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转变为更高阶段。当前我们正处在向更高阶段迈进又尚未达到更高阶段的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4〕联系起来,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承担迈进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历史使命。这一表述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进一步确定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5〕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6〕“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7〕无论判断中国社会主义“不发达”还是“不够格”,都说明中国人不必对照“发达标准”或“合格尺度”行事,这为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可行性。

  (一)生产力落后促进社会主义改革选择市场经济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蒸汽机技术出现,表明人类已经有条件获得足够物质产品,具备实现按需分配的生产力基础;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造成了生产过剩局面,理想社会需要运用计划经济消除这一弊端。计划经济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他只能通过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于是,借助阶级斗争创建公有制条件,计划经济遂成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标志。

  然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利用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同时也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了劳资关系;相比之下,在一段时间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中国,却陷入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继而出现“文革”之误,计划经济跌进低效率泥沼。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计划经济弊端显现,严峻复杂的形势迫使启动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8〕“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9〕在一定意义上,邓小平重拾社会主义“初心”,从最基本事实出发,指出了中国改革需要遵循的方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形成的两大逻辑支撑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了市场经济,对于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邓小平从两个角度解释了选择市场经济的合理性,引导了这一转变。

  一方面,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作为源自落后基础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其建设模式当然可以有别于针对先进基础的计划经济。“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0〕换言之,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采取市场经济体制,都为致力于在生产力水平上赶上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为超越资本主义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1〕。既为手段,就不具有制度属性。人们已经清晰地看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势必带来两极分化;而社会主义者在选择市场经济之初,同时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目标,宣示将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价值原则对之施加影响并予以改造。一定意义上,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三个发展环节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式发展社会主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民营经济快速崛起,人们不免产生疑惑:社会主义能否接受一个日益发展的非公经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接纳民营企业家入党,作出肯定回答。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着手解决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的市场经济乱象。在此基础上,作为改革开放必然结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实践探索的逐步深入,认知也渐全渐深,这体现在“定向—定型—定位”三个发展环节上。

  其一,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向”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12〕。

  其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型”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3〕,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相互结合。

  其三,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位”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表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14〕,属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从1978年起,经过14年的改革开放实践,1992年“定向”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力方面的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21年国家对市场机制宏观调控,2013年“定型”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推动作用;又历经6年的不断探索,至2019年进一步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新型生产方式的历史“定位”。

  二、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作为一种全新历史现象,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知是逐步深入的,初始阶段往往受实践牵引,运用直观逻辑去解读所做的选择,即借鉴西方国家经验,采取市场方式解决生产力落后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市场方式能够带来先进生产力,开始从规律层面深化关于市场经济的认识,进而创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生产力动力机制的转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看起来是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实质是生产力动力机制转换。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体现了生产力第一制动要素从“物”到“人”的转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

  从人类文明史以来直至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物质生产领域基本是体力劳动发挥作用。体力以人本身为载体,受制于人体物质规定性,所拥有发展空间较小,很难成为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标志。反而是劳动者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由于不断凝聚历史经验,能够形成缓慢但稳定的发展形态,成为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基本尺度。正如马克思所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15〕随着历史发展,脑力劳动开始进入直接物质生产,并于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诞生且迅速发展出蒸汽机技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资料这一历史性突破,将引起生产关系革命性变化,并终结人类史前史时期:一方面,大机器生产资料简化了对劳动技能要求,最大可能提供了人们平等劳动的条件;另一方面,大机器形成了可控的客体化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创造了按需分配的产品资源。问题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生产无政府状态,酿成了生产过剩危机。化解之道是建立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由此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历史自行其道。资本主义没有在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双重冲击下退出历史舞台,而是跌跌撞撞地进入到20世纪。脑力劳动越来越多进入物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技术更新趋于常态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意味着作为劳动者的人的要素代替了作为生产资料的物的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机制中的第一动力。资本主义借助科技革命,提升了生产力,也运用包括社会保障体系在内的法制体系,缓和了劳资关系矛盾。鉴于此,本来意在充分发挥生产资料作用的计划经济,体现不出运用竞争方式激励劳动者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改革选择市场体制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始终是推动社会生产力主要动力,而劳动资料不过是劳动能力的外化形态。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取决于劳动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劳动能力的进步依靠对劳动者物质利益激励。按劳分配作为激励劳动的分配方式,在市场体制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现代较为完整的体系。首先,以法制规范为前提的自由竞争,提供了劳动者自我设计、自由迁徙、自主择业的条件,解决了劳动者普遍动员问题;其次,以市场竞争呈现的资源配置机制,使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价值尺度,解决了劳动能力的衡量问题;最后,以持续竞争为特征的市场机制,使优劣分野具有暂时性,解决了劳动者持续挖潜问题。在此意义上,市场体制作为长效激励劳动模式,体现了规律性要求,成为人类推动自身发展的重要文明成果。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顺应了这一客观趋势。

  (二)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趋向共同富裕目标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现实指向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双方主要区别是:(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意在避免生产无政府状态,以充分发挥大机器生产资料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通过竞争激励劳动,以推动劳动者各尽所能。(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力求把资源配置都纳入计划范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力求调动所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3)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奉行按劳分配原则,追求全体劳动者利益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奉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原则,照顾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至今,呈现出变化:社会主义者在改革开放初期拒绝市场经济是因为它将造成两极分化,而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趋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景明朗时,无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更高阶段都没有理由放弃这一兼具先进生产力和共富生产关系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宣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属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16〕。这要求“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17〕。以此为基础,中华民族将迈向“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8〕的社会主义更高阶段。

  (三)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三个演进环节

  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始,最终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战略上考量,一方面,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还应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般生产方式,其发展要素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诸方面,而作为创新生产方式,其发展重心则涉及到如何巩固在市场作用中的改革成果,如何坚持在政府作用中的正确方向。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经历“完善—完备—完成”的过程。

  其一,深化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途径。“完善”针对的是制度建设——致力于形成社会发展活力。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局面。其中,尤为重视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在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方面,“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19〕,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20〕。

  其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标志。“完备”针对的是管理——致力于稳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牢牢抓住三农问题这个薄弱环节,用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脱贫攻坚工程。2021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1〕不是通过“削平”先富起来群体的财富来实现共同富裕,而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先富帮助后富,通过补齐社会低收入群体的短板,在增加社会总体财富框架内实现共同富裕。

  其三,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是“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使命。“完成”针对的是目标——致力于共同富裕指向的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制度性保障,使各种发展要素和发展制度与共同富裕的目标相匹配。“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要“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22〕

  应该看到,“完善—完备—完成”三个环节,既具有历时性递进特点,又具有共时性并存特点。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是人的发展,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是人的生存。共同富裕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平等资源条件,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是无限过程,所谓“完成”只能与特定阶段性目标相联系,更高阶段所谓“完成”目标,指向以共同富裕为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标志人类文明史划时代转变:一方面,人类从此告别争夺资源的内部斗争,进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时期;另一方面,人类将建构命运共同体,形成整体合力发展与自然界关系。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预言过这一转变: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将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告终。〔23〕如果说,资本主义诞生了市场体制现代形态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将创造市场体制的更高形态。一旦每个人都实现了全面发展,劳动就体现了人们生命自由,变成了生活第一需要,市场竞争就将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三、人类理想生产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对接

  人类是自然界物质运动产物,自然界创造了人类,也规定了人类。人类依靠意识能力和社会合作,通过掌握越来越多的物质运动规律,赋能生命活动,获取越来越多的自由。从逻辑上说,每个人都充分开发意识能力,所有人都实现团结合作,是人类发展与自然界关系的理想状态。问题在于,意识能力的开发训练需要时间,在资源匮乏时期,社会只能为部分人提供这种机会。市场体制的最大功能是:运用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方式使发展资源归于强者,一方面使强者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资源总量增加;另一方面随着资源总量增多,更多人获得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资本主义并没有穷尽市场体制潜力,市场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现象,客观上压制了弱势群体对自身劳动潜力的发挥”〔24〕,扭曲了市场竞争公平性,导致越来越尖锐的社会对抗。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帮助弱势群体满足生存需要之后,又在更高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协调资源配置以弥补市场机制内在缺陷,帮助弱势群体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历史性地解决了劳动者整体动员问题。

  (一)实现劳动者整体动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在人类发展史上,人们一直受到两大事实所生成矛盾的困扰:一是个人先天禀赋和后天际遇存在诸多差别,劳动能力处在不同等状态;二是提高效率需要社会合作,而社会合作认同的是按劳分配原则。这意味着: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按劳分配,拉开贫富差距;要社会平等,就需淡化按劳分配,牺牲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选择前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选择后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将通过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在劳动者能力同等化基础上,既赢得先进生产力,又获得共富生产关系,使人类走出两难困局。

  要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创新模式,需要经历长期历史过程。如果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重新认识生产力动力机制,使生产资料主导转变为劳动者主导,即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话,那么,更高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重新认识劳动者动员机制,使注重强者作用转变为注重强者弱者共同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的整体动员顺应了当代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资源配置的范围和视野,所谓落后地区、弱势群体一旦解决了适配性,就成为有效资源,成为发展动力;其次,交往信息化改变了弱势群体的被动处境,所有完成了基础教育的劳动者,都具备了自主支配所拥有资源的愿望和条件,成为平等合作的潜在经济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大区别在政府作用层面。如果说,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一般作用是形成并维护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制体系的话,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旨在帮助弱者变强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简言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结果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通过追加政府作用来实现全面协调和促劣变优,前景是共同富裕。显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模式,必然需要经历持续完善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用于初级阶段和更高阶段

  从逻辑上说,一旦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理由再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在2021年1月11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具体谈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其中有两个判断需要关注:

  一是“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25〕。党的十九大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时,强调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6〕。这两种表述意涵相同,两种“新”都突出了“强起来”的目标。

  二是把我国当前进入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为,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将转变埋下伏笔。所谓社会主义更高阶段,体现的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的角度不同,所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由此界定了所谓“长期”的内涵——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系是,既属于初级阶段又体现向更高阶段的迈进,具有某种过渡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承担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使命,也同时承担更高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建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目前学界有一种观点,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指的就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27〕。该观点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前加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别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表述,既能兼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能适用于社会主义更高阶段。如果在其前冠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限制了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

  目前所处阶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初级阶段任务有待深化,面临向更高阶段迈进;二是向更高阶段迈进刚刚起步,主要资源条件仍然具有初级阶段性质。正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8〕。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具有了贯穿初级阶段和更高阶段的意蕴,也就是说,不仅在初级阶段需坚持这一制度,而且在更高阶段同样需坚持这一制度。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属于解放生产力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对拥有不同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全面动员;人们无须再度视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独特性质,民营经济同样属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素。在分配制度方面,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属于发展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是对拥有不同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动员,二者协同配合,将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激励劳动的特性。按劳分配本来就是市场机制所呈现的分配原则,它衍生出包括按资分配在内的多种分配方式,能够更为全面激励劳动者各尽所能。〔29〕二者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意”,而并非是仅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联系。如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从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那么以此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样能够从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

  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实质是维护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更好适应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这样做的前提是意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创新经济体制,其生成和完善都需要经历复杂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共同富裕之间实现无缝衔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其实质是利用贫富差别的方式提高社会财富总量,进而使用全面协调方式帮助弱势群体增强能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其间,需要吸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同时又通过社会主义政府作用超越其优胜劣汰模式,这个过程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纵观社会主义阶段的考察标准,一种是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历程出发,另一种是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形成。随着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理想社会追求目标也会不断变化。如果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做比较——当社会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资本主义时,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社会发展赶上并开始展示较之更优越时,社会主义将告别初级阶段,进入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阐明社会主义更高阶段的主要标志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0〕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呈现的发展模式,彰显了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原则,使不同民族在和平发展实践中交流互鉴。不仅如此,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所有参与者都能够获得发展机遇,使经济全球化呈现深入发展态势。

  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已经提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程上,人们将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稳步实现。既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31〕可以做到一个民族不能少,那么,假以时日,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可以做此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现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以共同富裕为重要抓手,世界一定更加和平、更加美丽、更加繁荣。

  〔参考文献〕

  〔1〕〔25〕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

  〔2〕〔3〕〔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10,8.

  〔4〕〔30〕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5〕〔14〕〔19〕〔20〕〔28〕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9-11-06.

  〔6〕〔7〕〔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225,373.

  〔8〕〔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2,314.

  〔10〕〔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742,798-799.

  〔1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

  〔15〕〔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3.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17〕〔18〕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

  〔21〕〔22〕习近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24〕〔29〕余金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普照的光”〔J〕.社会主义研究,2021,(2).

  〔27〕顾海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百年辉煌与思想精粹〔J〕.社会科学战线,2021,(3).

  〔3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0年度项目“中国式民主特色与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率研究”(FJ2020ZTB025)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加紧生产

  • 广西强化防汛备汛工作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奔跑吧·少年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棒垒球邀请赛在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开赛。
2024-04-20 17:03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