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坚定不移,又要科学有序推进”,并强调“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他还形象比喻“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明确“既要有一个绿色清洁的环境,也要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双碳”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基于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担当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思熟虑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承诺的期限仅为30年。而完成同一进程,欧盟承诺期限为71年,美国为43年,日本为37年。要以人类历史上最短时间完成碳排放强度最大全球降幅,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必然面临发展模式转型、产业结构转变、能源结构调整等一系列严峻挑战。那么,如何才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的“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确保把“新的吃饭家伙”拿到手,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保证我们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笔者以为必须做到两个坚持。
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就是以绿色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从而推动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尽管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并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压力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因此,“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锚定于降碳这一重点战略目标,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根本转换。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下进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生态优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主线和发展导向,是提供更多的生态福祉和优质生态环境公共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绿色低碳发展就是在资源高效利用和能源绿色低碳基础上,从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六个方面推动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重要条件,能够更好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美的清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是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关键保障,能够为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积极从事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手段。因此,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就必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既要在环境保护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时保护环境。
坚持立足基本国情
“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当前能源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从能源种类来看,2020年煤炭和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56.8%和18.9%,这也是导致我国当前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偏高的主要根源。从产业结构来看,能源产业、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是碳排放最高的四大行业领域,其产生的碳排放在碳排放总量中占比高达92%。从地区分布来看,传统工业区和能源重点产区是减污降碳压力较大的重点地区。从城乡消费来看,城市居民的汽车尾气排放和农村居民供暖和燃料燃烧都产生了较高的碳排放。但与此同时,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快速发展,天然气、水核风光电等消费比重达到25.3%,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稳步增长,已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9.8%。
客观来说,当前,我国煤炭和电力供应保障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国际市场上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我国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立足国内确保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对于稳经济、保民生至关重要。
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根据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能以牺牲人民群众利益换取减污降碳达标,更不能采取“一刀切”、运动式“降碳”和踩“急刹车”的极端方式。要坚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的原则,以创新驱动和绿色驱动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工作,确保新能源能够安全可靠地替代传统能源,不能扔掉“手里吃饭的家伙”再去找“新的吃饭家伙”。要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地方设计相结合,顶层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谋划,做到“一盘棋”而非“一把尺”;地方设计应根据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发展差异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减排计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行动方案。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双碳”目标是从全国来看的,哪里减,哪里清零,哪里还能保留,甚至哪里要作为保能源的措施还要增加,都要从全国角度来衡量。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巴黎时代中国构建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研究”(18BGJ08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