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构建
首页> 论文推荐 > 正文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构建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2022-09-14 17:56

  作者:高京燕(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

  摘 要:不断加强和改进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大政治使命,是推进思政课这一关键课程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教学针对性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途径方法很多,但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基础上和“四史”内在逻辑统一的整体性原则上系统设计、综合推进的研究与实践还有较大空间。“四史”教育对于思政课建设而言,首先在于坚持思想引领,这是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基础,其次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探明开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继而要提高认同度,阐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向,进而注重内容贯通性,探索“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最后要善用大思政课,通过思政课多课联动创新“四史”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教学模式

  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是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在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高校思政课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近年来,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理论探讨和实践日益走深走实,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领域还未深入涉及,整体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一是对“四史”的含义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缺乏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对党史在“四史”中的引领作用的理论阐释还有不足;二是虽然“四史”融入单门思政课教学研究比较充分,但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整体研究不足,特别是从多门思政课整体安排、深度联动和有机衔接方面构建“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方面研究偏少。

  一、思想引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基础

  学习历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其主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重点是党史。因此,在“四史”教育中要突出思想性,以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坚持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其一,“四史”的重大意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提供了历史基础、历史根据、历史合法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思想上的自觉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力量源泉,行动上的自觉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路径,深入学习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能够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不断将勇担使命转变为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

  其二,“四史”的内在逻辑关系。“四史”在逻辑上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我们看世界,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同书写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两大”奇迹,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史”内容各有侧重,包含了不同主题的历史进程,但党史是“四史”的根本和核心,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只有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践主线,才能真正理解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才能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洞察历史发展趋势,更加坚定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其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将“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求“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强化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以理论上的清醒达到政治上的坚定,对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具有重大意义,表征出的鲜明的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政治引导功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因此,注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既是加强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四史”教育的题中之义。

  具体来说,一是理论武装,疏“堵点”。解决大学生理论力量、信仰力量、道德力量、执行力量问题,通过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为青年学生提供力量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集力量,通过将自我的价值理想与学识技能实践于民族复兴事业之中,通过不断自我激励,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是价值引领,找“难点”。解决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依据问题,通过“四史”教育青年学生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眺望远方的路,深刻理解“四个自信”的历史合法性、“四个历史选择”的正确性,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是精神传承,治“痛点”。解决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不够强难题,“四史”在历史长度、理论力度、丰富程度等方面大大提升、拓展和深化了现有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育人功能,其所蕴含的丰富营养和强大精神力量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最鲜活的教科书。

  二、学科整体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在哲理上要讲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在实现模式上要注重联动,特别是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必须注重“四史”与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以马克思主义学科整体性为依据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开展工作要抓住要害、深入细节,在纷繁复杂中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准确地进行分析与研判,详细地制定计划与策略,有效地处理和解决问题。以党史教育为重点推进“四史”教育弥补了传统思政课堂大而化之的不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是实施高校思政课精品课堂教学的重要学科基础。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生存和发展具有合理性的基础。整体性即内在的体现为方法的整体性、内在逻辑的整体性和理论发展的整体性。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源头的学科整体性以及内部各要素间的整体性,落实到具体教学内容厘定和教学实践行为中就必然要求思政课各课程之间要确保整体性,每门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也要保持整体性。

  其二,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是着眼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其中,“德法”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课的主要内容是以历史为线索,勾画出近现代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即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根源的主线;“原理”课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为其它三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这些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思想,大学生对“概论”课的掌握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关系到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四门课看似相互独立,但是主题、主线、重点存在内在的统一性,“原理”是四门课程中的理论基础,“概论”是“原理”的运用和发展成果,“纲要”“德法”是“原理”“概论”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全面展开。四门课是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运用三者的辩证统一和逻辑展开。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二是着眼于高校四门思政课的开设有序衔接,原则上本科生先学习“基础”课、“纲要”课,再学习 “原理”课、“概论”课;专科生先学习“基础”课,再学习“概论”课。四门课程育人过程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趋势,体现了同一教学主题的阶段性,内含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规律”的遵循。

  其三,“四史”融入思政课进行课程联动的必要性。思政课程学科基础的整体性和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内容分配要求,只有进行课程联动才能发挥多门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合力。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的“四史”之间的协调融通、“四史”在四门思政课中的融合互补,以及融入思政课的 “四史”的大中小学段的衔接配合。实现“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理清 “四史” 之间的关系,避免“四史”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甚至互相抵触,让学生产生“四史”是互不相干的“四个历史”的错觉,或 “四史”是简单相加的 “四段历史”,类似影视剧拍摄中的多个机位。“四史”其实是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路的奋斗历程这一共同的主题。

  三、提高认同度:“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向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目标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内在统一,因此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时要考虑目标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合理处理“四史”各部分和不同思政课程之间的目标层次关系,突出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内在统一。

  其一,高校思政课程之间的教学目标关系。“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概论”课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纲要”课旨在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德法”课目标是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四门课程内容内在统一,相互依存,互相呼应,缺一不可。

  其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目标。“四史”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以昂扬姿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其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的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四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例证素材和史实支撑,而思政课在整体上为准确把握“四史”的本质与主流提供了世界观、方法论和理论支持。二者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上融通互促,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大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定位“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以《意见》为总纲领,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效性做出新规定,明确大学阶段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增强大学生使命担当既是高校思政课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也是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重要使命,因此,就本质而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四、内容贯通性:“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融入思政课的路途方法,首要的问题是两大内容体系之间的贯通性和融通性,即内容侧重点不同、载体不同、表现方式不同但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彼此呼应。因此,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融通整合展示给学生时,要注重层次性、整体性和结构性。

  第一,“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融入什么。实现“四史”教育的有效融入,在理解了为什么融的基础上,还要解决融什么的问题。列宁说过:“教育共产主义青年,决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条例。”而是对照并解决学生的理论和现实困惑。首先,“四史”融入思政课融入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它“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对于深刻把握并揭示“四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着根本的指导意义;其次,融入的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立场问题是研究“四史”的根本问题,同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必然会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要引导学生深刻懂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真谛,站稳人民立场,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第三,融入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主要就是利用好党的奋斗历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精神谱系等资源,借助思政课的载体实现立德、树人、铸魂的目标。但是每一门思政课都有自己的课程定位和属性,不能单纯地把思政课上成党史课。当前在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上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对于“德法”课程确实都有一个融入的途径和过程的问题,但是对于“概论”课而言,与“四史”本身是一体的,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身就是史+论相结合的过程,讲清楚概论课程的主题、主线和逻辑都离不开对于党的历史和历史进程的融入。因此党史的内容和“概论”课程的内容是天然一体的,不存在谁融入谁的问题。但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在“史”与“论”上要侧重“论”。

  第二,“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怎样融入。一是以教材为根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日常教育的基本标准,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增强“四史”教育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力。推进“四史”内容融入教材体系,统筹规划“四史”内容,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教学内容,按照系统性、整体性原则找准“四史”与各门课程的结合体,明确重点和教学要点,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体化的教学参考或操作蓝本,并且与“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实现良性互动,“着力推动形成分工明确、内容互补、互动衔接、立体高效的‘四史’教育教学新格局”。以立德树人作为检验高校日常教育的基本标准。为此,高校需将党史教育目标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相统一,引导学生在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成为符合当前国家发展需求的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接班人。高校应将党史教育与思政课内在教学要求融为一体,注重知识传授以及专业技能培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守正创新。遵循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让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建党史予以信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根据高校不同专业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党史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学会运用历史、辩证、发展的眼光讨论问题、分析问题,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党的百年历史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教师可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背景,为学生讲述各种思想变化以及社会使命,引导学生明确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其切实感受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是增强高校思政课程的联动。多门课程按照学科逻辑,依次加强联动,形成闭合回路,并依次层层传导教学效果,形成育人合力。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树立整体、联系的有机知识观,摆脱分科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的逻辑性、过于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敢于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把知识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课程统整论者认为分科课程在于把原本一体或有联系的知识分离;而课程统整则是要复原知识原本联系的面貌或把有联系的知识找出来,使其形成有机的联系。所有的课程统整论者都想要解决学科过于分化、学科知识之间互不联系的问题。美国的赫尔巴特学会领导人物加莫认为,课程组织的原则即是哲学上将万事万物结合为一的原则。他质疑学科专家不太明白自然的统一、以及人和自然的统一,认为他们太执著于他们狭隘的专业领域,很少追求与其他领域的内在关系。由此他认为应该加强自然统一的原则,应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齐勒的中心统合论则直接致力于发展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统整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知识。而“四史”教育逻辑上更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大历史观的视野之下,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共同书写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

  三是增强“四史”教育的主体力量。“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通过定期集体备课、听课来互相沟通、相互联动,并最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保障课程教学供给。“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因此,在抓实“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应打造优良思政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四史”教育水平。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情怀,坚定党的政治立场,热爱教育事业,淡泊名利,品格高尚,端正教学态度,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通过各种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实现真正意义上“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四史”教育专业能力水平,思政课教师专业水平能力需与国家主流文化思想保持高度一致,定期举办各类主题党史教育座谈会,加深党史理论知识学习,提高自身党史理论修养,为今后“四史”教育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还要整合教师队伍,鼓励思政课教师集思广益,在学科交流过程中,提高党史教育教学能力,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党史学科高端人才,制定中青年教师学术人才培养计划,全面考察晋升教师的党史教育素质。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但拥有扎实的专业学识技能,还要具备传播“四史”教育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作用。最后,思政课教师要树牢“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百年来,党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许多的感人事迹,教师可以将这些感人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以红色故事“载道”,为学生营造热情、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围绕“感人事迹”让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认知观点,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悟道”;还可以通过私下谈心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学习,从而引发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共鸣,增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五、整体联动化:“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模式创新

  鉴于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高度的思想引领性、鲜明的价值导向,与思政课共同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基础以及二者教学目标的内在同一性,决定了在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上必须要突出整体性,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联动化。

  第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基本模式是:“多课联动”,即通过课程内容联动、思政课教师联动、师生联动,理论与实践联动、线上与线下联动等形式将“四史”教育贯穿思政课全过程,融入“三全育人”体系,形成整体合力。

  第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改革突破口。突破口是: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通过体验式、平台情景式、课堂叙事式等方式改革课程教学实践环节,实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从而以点带面搞活搞火思政课,进而形成润物无声与惊涛拍岸交相互动。

  第三,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型。基本路径为:一是以课堂实践教学为突破,持续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二是以教学内容整合为核心,确保四门课程的整体性;三是以课程联动机制为平台,注重教学要素间的联动;四是以提高学生政治认同为目标,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从“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上有效改进教学评价机制。模型如下: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构建

  第四,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的制度保障。一是切实落实党委关键主体责任,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专门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大力支持、马院具体执行的分工体制,层层压实责任,领导干部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营造良好环境;二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关键机制,确保定量经费按照“不低于”的标准足额拨付,非定量经费、公共资源的使用“优先保障”,同时改革思政课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薪酬绩效分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切实发挥教师关键主体作用,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增强“四史”素养,发挥好融入的关键作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智力支撑。把好“三个关键”,推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常态化、长效化。

  第五,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整体联动。主要涉及如下关系:思政课教学承担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思想宣传部门、群团组织、学生管理部门等承担育人功能的部门单位多方联动,形成聚合力机制。各职能部门只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心同向,相互联动,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才能造就新的生产力,生成育人合力。同时,必须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动协同,坚持同向同行;注重线下教育教学和网络思想政治的联动配合,形成线下线上联动合力;注重校内与校外联动,充分运用红色资源、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文化教育资源,实现校内校外联动。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号:21VSZ024)阶段成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山东畅通煤炭运输保供应

  • 老街故事·抚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4-03 15:11
为切实织密森林“防火网”各地组织人员巡查防火。
2024-04-03 15:11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04-02 15:40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2024-03-26 21:07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03-18 16:39
2024年2月2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2024-02-29 18:59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02-23 10:59
美丽的三亚湾
2024-01-20 17:42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4-01-13 19:43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12-26 15:39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12-13 16:08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12-13 15:59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2023-11-29 15:42
2023年11月28日,江西吉安长塘镇中心小学,老师指导学生剪纸。
2023-11-29 15:42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11-29 11:13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11-24 15:15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11-23 16:02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11-21 16:55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2023-11-21 16:55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
2023-11-16 15: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