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信莉丽(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数字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驱动力,全面赋能数字经济和社会智能化发展,对银发族数字化生活的适应性提出了时代挑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截至2021年12月,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仍有超过1/3的老年人尚未完全体会到数字生活的便利。部分银发族的数字渠道诉求表达困难,如在线缴费、线上医疗或网络购物等,常不慎就坠入“网络陷阱”。数字素养能够帮助银发族形成正确的用网意识,提升上网能力,收获数字生活的幸福感。
我国银发族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的现实困境
“不会用”是部分老龄用户排斥数字生活参与的首因。传统数字素养教育过度依赖家庭代际反哺,子女、孙辈是银发族数字素养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家庭数字素养教育效果难以匹配当前数字化发展的现实需求。“谁来教?”是当前银发族数字素养教育面临的显著问题,亟待社会多方力量的协同响应。
当前,虽然数字硬、软件“不好用”的状况已极大改善,民生领域的手机银行余额查询、移动支付、在线医疗和日常订票等适老化APP应用仍可简化。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根据日常生活需要,提供质优价廉、操作简单且便于携带的智能化适老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服务类应用中融入适老化思维,缓解老年人数字应用的焦虑感,排除安全用网的干扰项,让数字化智能终端“更好用”,让银发族感受到数字生活的幸福感。
网络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是银发族“不敢用”的共性问题。银发族在硬软件使用、假新闻甄别、网络流行文化融入等方面略显滞后,但愿意主动分享健康养生和新闻资讯类信息,常无意识地成为网络谣言“二传手”。算法、算力和算据的内在规律加剧了网络传播的茧房效应,数字内容易篡改、难回溯和无痕浏览等技术弊端,更易使甄别能力不强的银发族陷入谣言旋涡。一些老年人极易受搜索引擎中的冒牌“400”售后服务电话迷惑,上当受骗。另一些老年人难以甄别“1元购物”、免费送课或高息理财等虚假营销信息,从而坠入保健品推销、天价课程或网络理财投资等消费陷阱,造成心理和经济的双重损失。
我们要看到,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数字内容是银发族纾解孤独情绪的载体,合理平衡线上线下生活,形成上网防沉迷机制,是银发族健康用网的基础。与“老年沉迷短视频”相对的健康用网方式值得提倡。如网民熟知的“钢琴爷爷”“敏慈不老”和“康康爷爷”等老年网红,用“回忆杀”“时尚穿搭”“乡土文化”等自制内容传递着健康向上的老年生活态度,形成了破圈式吸粉的态势,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
合理生产数字内容能够提升银发族晚年生活的获得感,在理性用网中收获数字生活愉悦感,建立银发族与数字公共服务红利之间的桥梁,解决“不会用”“不敢用”“不好用”的现实问题,提升银发族数字素养,让更多的正能量老年网红与年轻网民分享人生经验,助力“清朗”网络空间建设。
银发族数字素养教育的实践之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提出数字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先导性力量的观点。公共服务数字化将赋能数字生活场景,激活数字经济活力。银发族数字素养是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部分,运用数字技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在虚拟世界中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也是友好型老年社会技术向善的体现。
可以以村(居委会)社区为核心,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意识到银发族数字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动员辖区老年人参与数字技能提升的学习活动。优化社区的组织架构,整合社区内的老年大学、青年志愿者、公益组织或下沉党员等基层力量资源,制定易操作的合理教学计划,定期为社区银发族提供免费的数字技能培训,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等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反哺辖区银发族。初级课程以数字技能提升为目的,教会银发族使用数字生活必备技能。中级课程则以培养数字社会参与能力为内核,帮助银发族识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提高个人反诈意识,能够独立在社区网格群中反馈信息,熟练使用归属地的常见数字政务平台。高级课程以提升银发族自主内容生产为目标,如短视频制作、手机摄影、理财投资等。社区可协调辖区范围内的银行、派出所或在线团购公司等,发挥工作人员的专业优势,在各类商业或公益活动中融入银发族数字素养教育内容。
在为辖区银发族提供线下教育培训的同时,可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短视频,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帮助银发族尽快熟悉生活应用的功能属性,提高安全用网意识,掌握数字生活必备技能。鼓励数字素养较高的老年居民成为社区网格的数字技能导师,以面授或网课等多种形式唤起其他老龄用户的数字技能学习热情,在专属课程群中分享学习中的趣事,让老漂族、独居或认知障碍等重点群体也能拓宽数字社交生活圈,营造友好、友爱、友善的虚拟社区生活空间。
发挥地方主流融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优势,制作播出一批面向银发族的数字素养教育专题节目,营造全民数字素养终身教育的社会氛围。不少银发族在数字化时代依然保持着传统媒体的消费习惯。依托于地方融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制播数字技能提升的系列适老化专题视听节目。释放主流融媒体短视频生产和多终端传播的双重优势,在平台算法算力的支持下,精准触达地方老龄用户。时长不同的视听节目能够覆盖不同数字消费习惯的银发用户,长视频便于建立系统性的数字素养知识体系,短视频侧重于解决数字使用中的细节性问题,参与性强的线上活动则有利于在寓教于乐中提振银发族数字生活的参与信心。“适老化视听+在线参与”的组合方式既能调动传统媒体终端银发用户的数字技能习得热情,又能增强银发用户后期数字内容消费的卷入度,将其转化成融媒体终端的优质用户,实现数字素养教育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的双赢,实现“打通舆论引导最后一公里”。
加强主流融媒体和数字文化产业两个维度的银发节目开发,重视网络文学、有声阅读、网剧或网综等领域的适老内容创新,让银发族在文化娱乐中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形成代际共情力。内容平台应认识到老年网红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适当予以流量支持,塑造出健康、乐观、友好的老年群体形象。老年网红作品的破圈式传播为年轻用户传递着人生经验,为老龄用户分享着“乐活时光”,为正在学习数字技能的银发族树立了榜样,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银发族数字素养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老年人的数字关爱,让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字生活的便利。在保留传统公共服务方式的同时,协同社会力量同步推进各地区银发族数字素养教育,建立数字素养终身学习体系,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