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经管 > 正文

回归问题导向的真调研

来源:北京日报2023-03-28 13:48

  作者:王雪竹(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把调查研究贯穿于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其科学决策功能,其关键点在于解决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问题。这既有赖于各级领导干部坚强的党性修养、卓越的执政本领、优良的工作作风,又靠制度化作为治本之策和必由之路。

  调查研究的独创民主逻辑:政策制定者主动走出门去,从事调查研究,整合困难群体利益诉求,有效避免政治参与模式可能导致的马太效应

  相较于政治参与而言,调查研究体现出一种逆向参与的逻辑。其要求政策制定者必须主动走出门去,从事调查研究,尤其要多到最困难的群众中去,多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既听群众的顺耳话,也听群众的逆耳言,是政策制定者从门内到门外的主动问需、问政、问计,强调的是领导干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群众观点、了解民众诉求的责任和为民众谋利益的担当。这一逻辑的生成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正是中国共产党整体与党员个体的先进性、其所秉持的宗旨以及其所认定的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主体力量的唯物史观,使得调查研究得以被创造并长期运用于实践。

  调查研究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过程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很多决策过程中,那些最困难的人群可能没有直接政治参与行为,但通过调查研究,他们的意见、他们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整合了进来。通过调查研究,偏远山区孩子的基础教育设施问题、营养午餐问题等,就会进入决策者的视野,进而得到有效解决,有效避免了政治参与模式可能导致的马太效应。

  尽管从着眼点看,政治参与和调查研究这两个模式各有侧重。前者强调民众的权利,要把民众请进来;后者强调领导干部的责任和担当,要求决策者走出去。但是从价值主张看,二者在听取民意、吸取民智等方面相互契合又相互补充。一方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可为提高政治参与的质量和有效性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可为调查研究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和内在驱动力。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不矛盾且相得益彰。

  在当代中国,既要拓宽民众走进决策过程的通道,也要做好决策者的走出去工作,尤其是要深入到真正的底层群体、困难群体中,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让底层群体、困难群体对决策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努力形成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完备的公共决策模式和良善的政治过程。用科学化的决策回应群众的利益诉求,使群众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政策中受益,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调查研究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参与方式的一种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球治理的智力贡献和方案贡献。

  调查研究蕴含的科学决策方法:解决问题是调研工作的初心所在,回归问题导向是对于调研工作的正本清源

  调查研究为决策提供了价值依循,设定了价值目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也成为调查研究的内在要求和外部呈现。作为贯穿决策全过程的必备环节,调查研究是防治决策过程中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错误的利器。

  为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被调研”、“钦差”式、作秀式、盆景式和蜻蜓点水式调研等调研功能变异的情况,调研工作需从形式和方法上去芜存菁,破除形式主义假调研,回归问题导向真调研。这就需要厘清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三个范畴所构成的逻辑链条,以问题为逻辑起点,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第一个范畴是问题。对一个时代而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外在呈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开头前要把目标问题想清楚。如果脱离中心工作,远离决策需要,其调研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开头的“破题”决定了做事的方向与境界,问题的逻辑高度和深度决定了认识的高度与深度。

  第二个范畴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简单说就是如何看待一个问题。直面问题,说来容易做来难。如果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就很难去主动发现问题,遇到问题也会视而不见,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直面问题、问题意识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基础,问题意识强不强决定了我们对工作、对实践的态度,决定了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效。

  第三个范畴是问题导向。解决问题,当然不能停留于“意识”层面,要付诸行动。问题导向中的“导向”,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目标,即导向主体引导客体向着关注问题、正视问题、重视问题并予以解决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调研工作不能只是沿着提前踩好点、基层安排演练的路线走,或是依据自己预设的结论展开,而是要沿着问题的发现、正视、解决的路径开展。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对于问题的反映和态度形成了问题意识,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导向,则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反过来,在调研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则会强化问题意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我们党坚决反对盲目地为了调研而调研,反对形式主义的假调研,就是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将抓住关键问题作为调研的逻辑起点,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调研的最终目的,我们才能有正确的调查,才能真正获得发言权和决策权。由此可见,解决问题是调研工作的初心所在,回归问题导向是对于调研工作的正本清源。是否能够将坚持问题导向贯穿调研始终,是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大问题。

  调查研究的情境理性:没有大量现场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难以实现飞跃

  领导干部必须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交通通信手段越来越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都不能代替领导干部亲力亲为的调查研究。因为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面对面地了解情况和商讨问题,对领导干部在认识上和感受上所起的作用和间接听汇报、看材料是不同的。”感性认识才是研究问题的起点,没有大量现场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难以实现飞跃。

  无论是改革开放之初履新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对于农村穷、农民苦的震惊,还是三伏天南方某市交通局长亲身体验“蒸笼公交”后宣布一年内换掉所有非空调车的毅然承诺,都印证了亲力亲为搞调研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是由人类理性的生成机制决定的。哲学研究揭示,人类的理性不是抽象的、独立于环境的理性,而是一种依赖于特定情境的、嵌入到情境里的理性。在深入情境的过程中,领导干部才更能产生对于群众的共情式理解。

  可以说,缺乏情境体验、缺乏亲力亲为的调研、缺乏对于群众的共情式理解,是一些决策中民生褪色的根源。同时,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正所谓“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也要求将领导干部亲力亲为搞调研作为决策前必不可少的一环。“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否则单靠案头的材料和走马观花掌握的情况,必然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陷入盲目施策或无计可施的窘境。

  亲力亲为搞调研指涉的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更牵扯到决策思维。政策是否失准,与敢不敢深入情境密切相关。整日走不出文山会海,远离一线体验,造成的将是感知能力的退化和决策依据的缺乏。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要努力在提高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上下功夫,多到分管领域的基层一线去,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防止调查研究走过场;在提高调查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上下功夫,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把握好手段,防止就事论事甚至本末倒置,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鼓励基层干部群众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在提高调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下功夫,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在提高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上下功夫,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不断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从各地开展调查研究的实际情况看,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也有研究不够的问题,而后一个问题可能更突出。有的同志下去,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就了事;有的领导干部连调研汇报也不听,调查材料也不看。这种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是事倍功半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从而提高调查研究的有效性,使调研的过程真正成为我们了解情况的过程,推动工作的过程,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和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3年5月26日,山东莒县招贤镇武家曲坊村幸福食堂外,老人们正在排队用餐。
2023-05-28 21:45
2023年5月25日,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银龄工作室洛河镇驿站,志愿者们在辅导孩子们研习伞画。
2023-05-26 16:36
2023年5月24日,西藏林芝市波密县松宗镇龙亚村,绿色的青稞、特色藏族民居、周边茂密的树木、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
2023-05-26 10:02
2023年4月29日,湖北省襄阳市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一期汉水文化珠链区正式开园。
2023-05-25 10:56
2023年5月24日,山西师范大学举办了以“重塑心秩序,青春再启航”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
2023-05-25 10:36
2023年5月23日,俯瞰长江江苏省张家港段岸边田野,金色的麦田与大桥、民居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丰"景图。
2023-05-24 10:09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据科研监测数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制定合理的保护计划,保护区物种种群数量得到了有效保护与恢复,成为鸟类乐园。
2023-05-22 10:00
5月19日,2023中国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在盐城市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开幕。
2023-05-22 08:49
2023年5月17日,在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曾被认为野外功能性灭绝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蒙古郁金香。
2023-05-19 14:14
近年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营造绿水青山城市生态环境,湖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苍鹭、白鹭等多种水鸟在湖岸繁衍生息。
2023-05-17 18:06
5月16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3年职教活动周暨“未来工匠”读书行动启动仪式在该市苏雅拉广场举行。
2023-05-17 10:33
2023年5月15日,初夏时节,新疆库尔勒市孔雀河湿地内生机勃勃,花卉、树木、桥梁和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3-05-16 10:55
2023年5月10日,河南工业大学举行首届阳光体育运动会。本次运动会以“全民运动,健康工大”为主题,共设置26个参赛项目。
2023-05-10 19:41
据悉,此次作品以春天为主旋律,以视角传递出花的娇艳。向生活致敬,歌颂祖国山河壮丽,人民豪迈。此外,也向新时代创新发展蓝图致敬,砥砺奋进的国人倍感振奋。
2023-05-10 11:19
北平街夜市,是该地夜经济特色街区之一,拥有150余家商铺近100个摊位,汇聚了各式陕西以及全国各地特色小吃。
2023-05-04 15:24
近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山东淄博,品尝走红的"灵魂烧烤"。淄博市政府和市民积极采取措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同时,由居民、机关工作人员等自发组成的数万名志愿者进入车站
2023-05-04 14:33
旅客乘坐的D6942次"夜市美食列车"从齐齐哈尔驶向夜幕下的哈尔滨。 "五一"假期,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方便旅客出行品尝龙江特色美食,体验哈尔滨夜市文化,临时增开高铁列车,将夜市美食"中央厨房"搬进高铁车厢
2023-05-04 14:26
2023年5月3日,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桥社区,苍翠的青山、错落有致的民居、通村达户的公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2023-05-04 10:09
2023年4月27日,江苏连云港市首届青年艺术周系列活动——"春韵"民族音乐会举行。
2023-04-28 10:49
近年来,博望区人武部探索推行乡村振兴"民兵志愿者+"模式,组织民兵志愿者小分队深入到田间地头、养殖区域、工厂车间,开展解难帮困志愿者服务
2023-04-24 17: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