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白茂峰(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这一体系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不仅意味着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更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创新性贡献。
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契合的重要表现。一方面,社会是一个“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马克思主义则是这种“同时存在”“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说,整体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根本研究方法和固有属性。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素来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观、无极太极生成、阴阳五行四时演化的世界观以及“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大一统观念等,这些思想中浓缩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整体性的哲学思维和价值元素。因此,唯有从“两个结合”的高度,运用整体性的思维视角和方式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想理论结晶,才能全面领略这一体系的基本轮廓、总体面貌和深厚底蕴,进而用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从逻辑层次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结构整体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作为立足中国发展实际、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点、时代特征、世界影响的独创性现代化理论体系,各项内容之间层层递进、相辅相成,具有严密系统的逻辑结构。从宏观层面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连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已经共同形成了一个包含指导思想、领导力量、根本性质、科学内涵、主要特征、重大原则、总体目标、战略步骤、本质要求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等在内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从微观层面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着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作出了深邃的阐发,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明确了总的战略安排以及达成这一目标的政策和措施。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的全方位、多角度、体系化、系统化的重大创新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内到国际,从宏观方向战略引领到各微观领域具体部署、既实现了对既往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的超越,又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彰显出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整体性拓深。
从百年时空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历史整体性。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局部执政地区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的总体构想,成功完成了中华民族在革命时期现代化探索的破题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实现了从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的工业化,到实现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的深化,形成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理论构想,并对实现这一目标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时代命题,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根本方针、总体布局和实现途径,并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在新时代十年气势恢宏、势如破竹的伟大变革中,党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一整套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从方法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实践整体性。方法取决于问题,内容决定着方法。黑格尔曾指出,方法并非什么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因为“问题的整体性内在要求用整体性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发展前途命运的哲学观点,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人们观察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在思维方法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供了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精准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在领导方法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清醒、战略自信和战略主动,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能力提升,建设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等要求;在思想方法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实事求是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对立统一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等;在工作方法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要求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些方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产物,不是碎片化的改革策略的堆积,而是由“元方法”“总方法”“子方法”构成的一整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彼此衔接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方法体系,从“怎么看”“怎么办”等不同维度回答了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实践要求。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纪伟业,把光荣与梦想写在了历史深处。眺望前行的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块整钢”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实践中与时俱进向前发展。我们要以整体性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真理之光照亮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作出新贡献!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22VRC1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