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地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高等外语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培养理解中国、沟通世界的高端外语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下,外语专业教育应该积极回应时代之需,解决时代之问,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突出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亟需的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外语和国际传播人才,更好服务文明交流互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深刻理解新时代外语专业教育的新转向和新使命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激烈的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不仅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舆论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经常通过虚假叙事、设置话语陷阱等传播手段进行污名化中国和实施舆论霸权。面对国际传播格局之变、话语之变的严峻形势,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与我国综合实力与大国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中西方对话、交流和互鉴,意义重大而深远。
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壮大国际传播队伍,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外语作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外语专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端外语人才的重任,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当前新的国际传播形势下,外语专业教育亟需发挥学科优势,担负起提升国际话语能力、促进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使命,将国际传播能力作为人才培养重点推进外语专业教学,建设“新文科”“新外语”,有效服务国家战略,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国际传播人才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家形象、国家利益以及国际话语权紧密相关,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传播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传播能力是指主权国家通过跨国界、跨文化传递信息,在国际上有效表达国家立场、观点和价值观,以实现一定国家利益、价值诉求和目标追求所具备的条件与力量;狭义的国际传播能力是指大众媒介经由跨国界信息交流所促成的国家、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的影响力。作为传递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及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性工具,外语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培养兼具外语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求。对于外语专业教育而言,要充分发挥语言学科的优势,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国际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译和对外传播能力。
一是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首要任务是掌握并且精通至少一门外语,能够用地道的外语准确流畅地进行听、说、读、写。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学生中文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才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达到国际传播的目的。
二是国际理解能力。由于地域和社会历史发展差异,世界各国呈现出的文明内涵各具特色,丰富多元。国际理解能力是指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之间所共享的普遍性价值达成理解和认知,并对彼此差异性实现理解和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有利于促进多元互鉴,有效实现国际传播。
三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者符合目标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对于塑造国际形象、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合作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外译和对外传播能力。国际传播依靠报纸、书籍、电影、电视、网络、数字化媒体等多种媒介,内容的构建上需要借助翻译作为桥梁来实现互联互通。翻译是打通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因此,培养对外翻译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实现翻译和国际传播的联动融通,才能完成国际传播的要求和任务。
多措并举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新思路和新范式
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外语专业教育要采用新思路和新范式,多措并举培养国际传播人才,发挥学科优势,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要围绕国际传播前沿,明确外语人才培养方向。外语专业教学应突出传播功能和实践导向,促进外语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使外语学科保持独有优势,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外语专业教育应立足学科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构建融通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外语和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外语教育从语言技能到语言交际再到文化传播和联通的拓展,推动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
二是要立足国际传播视阈,加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外语专业课程要积极探索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点,把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外语教学的全过程,提升学生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从而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具备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国际传播技能的实践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三是要融入国际传播内容,筑牢外语教材基础。教材是外语教学最基础的一环,外语专业教育要从教材改革入手,通过教材建设,帮助学生学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提高学生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实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通过“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国情、党情、民情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内容。
四要明确教师角色定位,提升教师国际传播能力。在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外语专业的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主动围绕国家战略,了解学科前沿需求,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同时,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交际情境,在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
五要推进外语学科内涵延伸,强化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外语类专业要发挥外语学科优势,用语言文化赋能国际传播,与时俱进地构建“外语+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外语专业学生增设中国语言文化、新闻传播等课程,并提供实践教学机会,实现语言文化、新闻传播、区域国别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切实培养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高地。
(本文系202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23GB006)、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欧盟及主要成员国语言国际传播政策及启示研究”(22YH85C)阶段性成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陈辉昕对本文亦有贡献。)
当日,一场以“精致与浪漫”为名的巴洛克室内乐经典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音乐会由管风琴、羽管键琴演奏家、教育家沈凡秀及中央音乐学院师生组成的清馨巴洛克乐团演奏,带来包含亨德尔、维瓦尔第、巴赫等大师作品。这场音乐会是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的演出之一。5月1日至25日,以“乐彩纷呈”为主题的国家大剧院2025五月音乐节呈现27场中外音乐史上的室内乐经典作品演出,展现室内乐的传承与创新。
“五一”假日期间,位于新疆鄯善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吐峪沟村吸引不少游人观光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