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华军(山东财经大学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延续高质量发展态势,多项宏观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开局良好,消费市场保持升温势头。随着“五一”小长假到来,假日经济作用进一步展现。假日经济作为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抓手,需要进一步通过农旅融合激活乡村旅游内生动力、科技创新驱动智慧旅游、开发适老化产品释放银发消费潜能、依托文化自信提升文旅精神内核等举措,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银发经济以及文化赋能四个维度,更加激活新动能,进一步提振消费,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
促进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旅游内生动力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通过整合旅游与乡村资源,不仅能有效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更能通过新业态培育假日经济增长点。一是推动多产业协同融合。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旅结合”的方式,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激活乡村旅游活力,实现农民增收目标。例如,山东潍坊桐峪沟村九龙峪景区不仅打造了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还为村民创造了多元化增收模式,生动诠释了“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乡村振兴实践。二是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将独特的农业景观、民居文化等转化为地域特色品牌,构建集产业发展、经济增收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以烟台市蓬莱区东方海岸果谷为例,推动苹果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同时打造乡村特色民宿聚集区,拓宽了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来源。
以科技创新驱动旅游生态构建,打造智慧旅游新引擎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正加速赋能旅游业,不仅推动服务和管理模式创新,也带动产业链延伸与新业态涌现,为激发旅游消费和扩大经济贡献注入强劲动力。科技创新与旅游场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激发旅游新动能、加速旅游产业现代化升级的核心引擎。一是推进智慧景区建设,推动管理服务升级。以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提升景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智慧调度、流量监测、安全保障等运营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拓展智能服务场景,加快无人服务、AI助理等智能应用普及,鼓励景区和酒店推广自助安检、无人零售、AI语音客服等,改善游客旅游体验、持续激发旅游市场活力。二是发展沉浸式文旅,激发新型消费需求。深入挖掘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在文旅领域的应用,打造沉浸式、多感官的数字文化体验。比如,敦煌莫高窟利用VR数字展馆,让游客身临其境欣赏壁画艺术,拓展文旅融合的时空边界,延伸旅游消费链条。
完善银发旅游服务供给,培育银发经济新增长极
一是优化银发旅游产品设计。鼓励旅行社开发“老年人友好型”旅游产品,提供轻松舒适的旅行节奏,注重舒适性、便捷性和健康保障。例如,越来越多的“银发文旅”产品坚持“宽松”原则,充分考虑银发顾客的身体情况以及旅行偏好。吸引银发群体走出家门,享受高质量的旅行体验。二是全面提升银发旅游服务质量。构建全方位的适老化服务体系,为银发顾客提供专属客服和旅游咨询服务,打破传统老年群体旅游模式,精准满足银发群体的旅游需求,挖掘其消费潜力,实现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助推银发旅行市场规模扩大,引领假日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以文化自信丰富旅游内涵,塑造文旅产业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是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根基,将文化内涵深度融入旅游,不仅能够提升旅游的精神价值,也为文旅产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是深挖地方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旅IP。依托地域文脉、历史遗产与民俗精华,挖掘本地独有的文化价值,打造兼具文化底蕴与市场活力的文旅产品。淄博凭借齐风鲁韵与烧烤文化,不仅丰富了城市假日旅游的文化体验,也激活了夜间经济、餐饮消费和城市商圈。二是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提升游客沉浸体验。通过非遗展演、汉服巡游、国风市集等新型文旅场景,将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旅游全流程,不断培育新型消费场景,释放文旅文创产品的多元价值。洛阳牡丹文化节以诗词大会、国风秀等方式,不仅让游客深入感受千年古都的文化底蕴,还带动了文创产品、特色美食和相关配套服务的消费热潮。三是用好开放政策,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依托“240小时过境免签”等便利政策,多地抢抓入境旅游利机遇,推动文旅产品多语种服务覆盖,丰富外国游客深度体验中国文化的场景与内容,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传播影响力,带动文旅产业更大范围的交流与消费增长。
假日旅游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激发消费活力、提振经济动能的重要引擎。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医疗康养、文化等多元业态与旅游深度融合,为公众带来更加丰富精彩的假日体验,也为市场注入了持续活力。抓住假日旅游的窗口机遇,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完善服务、提升供给、创新产品,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出游需求,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4YJA790032)的阶段性成果,山东财经大学李楠、李家鑫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