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胤(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县域连接城市,服务乡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持续发挥着基础性和衔接性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县域承担着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重要职能,是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基、活力之源、动力之本。必须统筹推进县域各项重点工作,以高水平建设美好县域为高质量发展强基赋能。
一、高水平建设美好县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县域具有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等优势,同时,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也最为突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县域、短板在县域、潜力亦在县域。
一方面,县域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截至2023年底,全国县域国土面积占比90%左右,县域户籍人口数量占全国户籍人口总数的52.4%,县域GDP占全国GDP比重为38.5%。总体来看,县域经济是具有体量宏大、统筹城乡、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等优势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在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释放消费潜能,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新形势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县域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这种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城乡之间表现尤为突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共同富裕是其内在要求,城乡发展不均衡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县域连接城镇与乡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以县带乡”可以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补齐短板弱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党建引领为高水平建设美好县域锚定航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调动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党的领导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心骨,高质量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唯有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遵循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才能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实现以党建高质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一方面需要加强县委班子建设。县委班子是县域发展的“领头雁”,应落实党建工作“一岗双责”制度,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提高政治执行力。加强基层智库建设,依托前沿科技建立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要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切实提高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质量和成效,坚持以理论武装锤炼政治基本功。
另一方面需要聚焦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灵活开展党建活动,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五星党支部争创活动为抓手推进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以共学理论、共建班子、共带队伍、共促产业、共惠民生、共树新风为着力点,抓好县域党建大融合。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把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三、创新驱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创新驱动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步伐,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强劲动能。
要立足自身特色推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承接区域产业转移为契机,将打造“一县一业”作为抓手,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整合自身资源、技术、市场等优势,培育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在做好县情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招商引资政策,通过本地培育与吸收引进有机结合的方式逐步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全产业链,塑造产业集聚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县域产业规模和效益。因地制宜探索在县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积极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合作打造科创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完善人才引进服务配套政策,根据发展需要引育高端科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
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强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构建数据资源平台,以“数字+”模式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把数据作为新要素融入各个生产环节,以数字技术为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
要提升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与城市群、都市圈以及枢纽城市之间的交通通达度,促进资源要素快速、畅通流动。有条件的县域应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融入RCEP、CAFTA等国际经贸合作,主动对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促进县乡融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文创农业等乡村新型业态,搭建县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优势互补促进县乡融合发展。
四、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为县域善治固本
完善县域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县域背靠传统,面向现代,德治资源丰富,应在做好深度挖掘和转化的基础上以德治教化培育完善县域治理的内生动力,使德治与法治相得益彰,谱写县域善治新华章。
一是需要持续推进县域精神文明建设。以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为依托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方式,弘扬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涵养良好家风,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扎实开展道德模范评选、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着力培养公众道德情感,以提高道德判断力为抓手引导公众道德实践的正确方向。
二是需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德治教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县域名人典故、家训家规、乡规民约等特色道德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其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内容,创新构建通俗易懂、生动具体的宣传阐释体系,有效引导群众形成道德自觉。
三是需要充分发挥法治保障作用。建立联合惩戒机制,依法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为县域善治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在法治工作中承载道德理念、体现道德要求,以惩恶扬善为导向,守护司法正义,营造全社会以德为贵、循法而行的良好氛围。
五、打造高品质生活为美好县域擦亮底色
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应把高品质生活作为美好县域的鲜明底色,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乐享县域美好生活。
要塑造县域优美生活环境。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生态廊道等项目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休闲娱乐健身空间。以县容县貌整治行动为抓手,推动县城精细化管理,扮靓县城空间,营造绿色优美、整洁有序、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要重点做好县域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围绕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主动对接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提高供给与需求匹配度。在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上,拓展服务供给主体,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量力提升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引导生活服务业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化生活需求。
要进一步丰富县域精神文化生活。以文化项目建设为牵引,优化升级文化基础设施。深入发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戏剧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资源,建强建优文化人才队伍,创作内涵丰富的文艺精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动,让群众在感受家乡深厚文化底蕴中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