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武智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其生态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已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课题。
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重构与价值重塑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关键阶段。教育部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职业院校每年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1000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来自职业院校。这种量级的人才供给背后,折射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结构性转变。
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重构需要突破传统的"学校单主体"治理模式。现代产业学院、现场工程师学院等新型办学主体的出现,标志着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正在形成网络化生态。以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通过构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治理框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度持续高位攀升,毕业生本地区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七成以上。
在价值维度上,职业教育生态治理需要实现三个转向: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延伸,从技能传授向全人教育拓展,从服务经济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化。这种价值重塑要求职业教育既立足职业性,又彰显教育性,在培养能工巧匠的同时,更要培育具有职业精神、创新能力的大国工匠。
职业教育生态治理的现实挑战与瓶颈突破
当前职业教育生态治理面临三重张力:一是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匹配错位。据2023年《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报告》,到2025年,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人,但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仅能满足需求的60%。二是治理主体的协同困境。虽然94%的职业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但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不足30%,"校热企冷"现象依然突出。三是数字化转型中的生态失衡。东部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率达85%,而西部欠发达地区仅为45%,数字鸿沟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创新治理机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的"九个共同"模式——共同规划、共组团队、共建基地、共育人才、共享资源、共编教材、共设标准、共研技术、共克难题,构建起校企命运共同体,使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这种治理创新表明,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活力源于多元主体的价值共创。
现代职业教育生态治理体系的建构路径
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共同体。完善"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责"的治理架构。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治理经验,建立由教育部门、产业部门、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组成的四方协商机制。在省级层面探索建立产教融合促进中心,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
深化产教融合的生态链接。推动职业教育从"物理结合"向"化学反应"跃升。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兼具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如宁德时代与20所职业院校共建的"新能源产业学院",构建了课程共建、师资共培、技术共研的立体化合作模式,年均为行业输送技术人才5000余人。
推进数字化转型的生态重构。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行动。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构建"云—台—端"一体化教学空间。重点加强中西部职业院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东西协作、对口支援等方式,缩小数字鸿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数字孪生工厂",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的实时映射,使实训效率提升40%。
完善制度保障的生态支撑。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配套法规,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国家标准。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拓宽职业本科教育通道。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保障,在落户、住房、职称评审等方面破除制度壁垒。
职业教育生态治理的战略价值与未来展望
职业教育生态治理本质上是教育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变革过程。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需要从四个方面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一是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通过技术技能积累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二是充当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器",通过人才定向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三是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通过学分银行建设实现各类教育成果互认;四是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名片",通过"鲁班工坊"等载体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面向未来,职业教育生态治理需要实现三个突破:在治理理念上,从管理思维转向治理思维;在治理结构上,从条块分割转向系统集成;在治理方式上,从行政主导转向法治保障。唯有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内外联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