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武岩(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副教授)
中国是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的发展中大国,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具有极强的互补性。2025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新征程上中非将携手共进,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纽带,以产业技术合作为引擎,以供应链互补为基石,共同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打通“全球动脉”,非洲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
“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港口、铁路、航空枢纽建设,不仅大大提升了非洲大陆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更为非洲打通了连接世界的“任督二脉”。蒙内铁路使肯尼亚港口货物运输效率大大提升,吉布提国际自贸区成为红海沿岸的物流枢纽,西非首条电气化轻轨阿布贾城铁重塑尼日利亚城市交通格局。这些“钢铁驼队”不仅缩短了非洲与全球市场的物理距离,更通过中非“智慧海关”等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让埃塞俄比亚的咖啡、马达加斯加的精油、南非的葡萄酒沿着数字丝绸之路高效流通,使非洲好物竞相走俏世界市场。中国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为非洲农产品输华设立“绿色通道”以降低贸易成本,吸引非洲企业加入到中国建立的跨境电商平台,让非洲产品搭上国际物流的便车。同时,非洲也积极与中国共享“一带一路”新机遇,助力非洲优质特色产品拓展国际市场,使非洲供应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企业在尼日利亚对产自非洲各国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出口、销售,为中国乃至全球消费者带来非洲高品质的农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参与安哥拉的家具供应链,致力于打造属于非洲本土的高端家具商业品牌,让“非洲制造”走向世界……投资在非洲的中国企业引凤筑巢,助力非洲供应链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并成为了重要节点。
点燃“技术引擎”,传统产业焕发智慧新生
在传统产业领域,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始终是非洲各国关乎民生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国农业技术跨越山海,从杂交水稻掀起的“绿色革命”,到菌草技术激活荒漠生机,再到粮食种植与加工贸易搭建起全产业链协作网络,非洲农业书写了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的变革篇章。除了在农业领域的技术支持,在加纳的太阳能产业园,中国光伏技术让“黄金海岸”变身西非清洁能源中心;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智能纺织设备使当地棉花附加值得到大幅跃升……大批正在建设和运营的中非共建产业园区成为中企“走出去”和“扎根非洲”的最佳集群发展园地,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设备,更是量身定制的技术转移方案,为非洲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无限生机与活力。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非洲将共建中非数字技术合作中心和数字示范项目,助力非洲传统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支持中非企业共同融入和塑造全球产业创新链,共同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构筑“经济走廊”,基建与产业奏响协同交响曲
基础设施建设,一头连着民生补短板的需求,一头连着产业促发展的重任,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要想富,先修路”的中国经验在非洲焕发新活力。全长752公里的亚吉铁路,不仅使运输时效大大提升,更带动沿线形成建材、冶金、物流产业集群;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运营后,年设计处理能力达120万个标准集装箱;刚果(金)国家1号公路的贯通,使木材加工企业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正所谓路畅其途、人畅其行、货畅其流,这种“通道+枢纽+网络”的立体化布局,正在非洲版图上勾勒出几十条经济走廊,发挥了“修一条路、兴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的乘数效应,推动非洲工业化、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非洲发展打通新脉络。此外,中国积极推动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产品、经验走出去,水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等能源项目从无到有,为多国搭建起电力供应,显著提升了非洲产供链效率与市场接入能力,促进了基建与产业协同发展。
谱写“互补和弦”,中非产供链实现高质量对接
中非合作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基于比较优势的深度嵌合。中国在埃及投资的玻璃纤维工厂,利用当地石英砂资源打造出非洲首个玻纤出口基地;肯尼亚蒙巴萨陶瓷厂引进中国设备,将红土变身为高端建材,热销中东市场;安哥拉“农业特区”嫁接中国种业技术,建成葡萄牙语国家最大的水稻出口中心。中国与非洲基于共同发展需求,不仅实现了资源禀赋的有效互补,而且创造了知识共享和技术转移的新范式。这种“中国技术+非洲资源”“中国经验+非洲特色”的合作模式,不断促进中非产供链融合,推动非洲产业链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协同升级。此外,中非在数字经济、绿色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梯度互补的产业链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增长点处于蓄力喷发之态。人工智能是战略性新兴领域,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基于中非人工智能合作极强的互补性,中国企业通过加强与非洲国家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对接和技术应用合作等路径,为中非产供链高质量对接注入了新动能。
中非产供链融合助力描绘中非合作美好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带一路”的工笔画正在非洲这片“希望的大陆”上徐徐展开。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到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从对非合作“八大行动”到“九项工程”再到“十大伙伴行动”,中非合作蓝图一次次升级完善。在这幅蓝图的绘制中,不仅有创新要素的跨界流动,更要有产供链的深度咬合。
首先,农业全链条本土化助力非洲粮食安全与产业升级。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受限于技术、资金、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断裂等问题,粮食自给率低且产业附加值薄弱。通过推动“本土化全链条”发展,非洲可逐步摆脱对外依赖,构建可持续的农业体系。
其次,数字产业链合作推动非洲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既是应对全球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解锁非洲制造潜力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数字技术+产业链协同+本地生态”的三维合作体系,非洲可以突破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断层和人才短缺的制约,实现从低端代工向智能制造的跃迁。
再次,实施“非洲中小企业赋能计划”,为非洲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实施“非洲中小企业赋能计划”需围绕融资渠道创新、能力建设与生态协同展开,通过多层次金融工具设计、数字化技术赋能和政策杠杆撬动,破解非洲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瓶颈,激发非洲大陆现代化经济的细胞活力。
最后,构筑政策平台推动中非系统性对接和经贸深度合作。构建“战略-产业-金融-数字”四位一体的政策协同平台,突破传统援助模式,转向规则共建、价值链耦合与能力共生的新型伙伴关系,通过构建“政策适配器”和“发展路由器”,转化中国经验为非洲适用方案,链接非洲资源与全球市场,形成南南合作的新范式。
从田间到云端,从工业园到数字网,中非必将携手共进,全链条、多维度、可持续地谱写非洲工业化与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慧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