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韩璐(西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伟国(西北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辅导员讲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是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的系统工程。与传统思政课的一般特性与教学模式不同,“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在于“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聚焦于发挥实践育人的独特作用,让受教育主体在真实可感的场景中、理论实践的结合中、感性理性的认识中获得教育感受、产生思想共鸣、形成价值共识。
当前“大思政课”建设成效显著,“行走的思政课”等品牌活动热度不减,但在守正创新的进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主体组织能力困境。思政课教师存在“单兵作战”精力有限、“孤掌难鸣”支持不足,“统筹兼顾”经验欠缺等问题,导致高质量的实践教学难以实施开展。二是教学资源整合困境。课堂实践与校园实践“各自为政”,校园实践与社会实践“貌合神离”,实践成果与网络传播“错落不齐”,导致各类资源利用率低、同质性高、转化率差。三是教学模式创新困境。通过研讨式、感悟式、体验式、践行式多重“打开方式”获取体验是实践教学的价值所在,但仍有部分实践教学或封闭于课堂、或流连于参观、或集中于讲座,难以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构建“大思政”体系必须形成协同育人的思政工作“共同体”,从多个关键层面精准发力,深度融入“大思政”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创新探索:
第一,聚焦三个“新”,瞄准实践育人体系的切入点。首先,要探索党的理论青年化阐释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由此,实践育人体系必须紧紧把握育人这条主线,从青年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出发,将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热点、时事案例及身边的故事相结合,采用表情包、微视频、脱口秀、思享会等方式,运用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充满感情的语言阐释艺术,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愿意听、听得见、听得懂的“青言语”。其次,要探索社会大课堂实践育人新举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结合学生学科背景、专业特长、发展需求等,搭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平衡的“一体两翼”教学体系,构建“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立体化育人格局,不断丰富融合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的创新实践活动,进而引导青年群体在实学实干中认识国情、增长才干、提升素养。最后,要探索多方联动“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在校内,各部门应加强与思政课教学部门的密切协作,锚定“最一线的青年思想动态,最新鲜的青年行为现象,最前沿的青年时事热点,最棘手的青年发展问题”,共同分析思政工作面临的问题挑战,共同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共同推动思政实践的创新改革。在校外,应发挥联动优势,积极对接相关机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等,通过校地共建、区域联建等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和提供实践基地与平台,进一步探索高校与社会各方的同频共振、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资源共享的融合发展道路。
第二,凸显四个“化”,优化实践育人体系的新方法。一是活动课程化,规范构建实践课程体系。社会实践是高校深入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延伸拓展思政课堂教学的有力方式。让活动课程化、课程实践化、实践体系化,是探索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互动融合的关键所在。优化“三下乡”“挑战杯”等“青”品牌,拓展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多渠道,加强对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系统梳理和整体筹划,让社团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才能让高校各项学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走向深度融合。二是学习场景化,打造沉浸式特色实践课。提升思政实践育人的效果,必须增强实践教育的历史感、场景感、真实感,把抽象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例如通过情景演绎、角色扮演、师生共讲等形式,打造“舞台上”的话剧思政课;通过馆课融合、智能交互、虚拟体验等方式,打造“场馆里”的现场思政课;通过志愿服务、专业实习、技艺传习等方式,打造“社区里”的体验思政课等,引导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三是效果品牌化,深掘地方特色校本资源。实践育人需要注重品牌塑造,不断提炼有特色的实践育人机制、思路、模式。高校应一方面立足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地方文化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合作,深入开展对地方文化资源的调研、挖掘、分类、整理,选取具有代表性、教育性和时代性的内容主题,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凸显校本特色,通过编撰校志、年鉴、图片集、学院史、学科史等系列校史文献,构建校史“知识树”,将学生可知可感可亲的“身边事”“校园事”“榜样事”转化为思政育人的“好素材”。四是载体网络化,用云端供给活化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是新时期青年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多角度谋划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构建起“门户网站+微博矩阵+短视频矩阵+社交软件”的“四维一体”校园全媒体传播格局,在“云端”实现多主体、多渠道、多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增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效能。
第三,注重“五育融合”,创新实践育人体系的全路径。“五育融合”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就是将“五育”融合到教育活动中,进而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也应当坚持系统观念,不断寻求思政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的契合点,从理念融合、学科融合、活动融合等多维度出发创新实践。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整合打造以“五育融合”为主线的实践课程体系。“五育融合”是在系统思维指导下形成的一种融合范式,由此要求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必须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系统化方式变革,均衡“五育融合”的教学内容、灵活“五育融合”的教学活动、扭正“五育融合”的教学目标,达到“五育融合”的教学效果,推动构建一套科学规范、实施有序的实践课程体系。例如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就可以在德育方面,呈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强调青年使命担当的价值导向;在智育方面融合产业发展、法治知识、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性学习;在劳育方面组织学生进入乡村场域开展志愿服务、劳动体验;在美育方面,支持部分艺术专业类学生将实践经历转化为多形式作品呈现,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通过“五育融合”最终提高实践课程体系的“饱和度”和“含金量”,让实践活动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全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二是不断完善“五育融合”理念下的实践支持体系。“五育融合”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实现“五育融合”与实践育人的契合联动,就必须深入研究学科之间需保持高度的关联性、整体性,探索搭建以“五育融合”为基础的跨学科教研体系;不断强化背景多样、多方参与的融合育人能力,建设以“五育融合”为导向的师资人才体系;按照全面性、过程性、发展性、长期性的考察原则,构建以“五育融合”为重点的教学评价体系;积极建设运行流畅、资源共享、智能应用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五育融合”自主学习场景的建设和丰富。
总之,“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构建“大思政课”所必需的实践育人体系,是当前和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的重要构成。高校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发挥实践育人传统优势,积极融入“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找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点,在实践中促使青年感知和领悟,达到润物无声、日用不觉的效果,不断提升“大思政课”的质感和温度,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走”起来、“动”起来。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基于开放共享机制的高校劳动教育课教学案例库建设研究》(GS[2022]GHBZX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