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罗家旺(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产业是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形式。近年来,福建省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着力以完善政策体系、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抓手,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下足功夫,致力于打造适合本地特点的发展道路和样板。
搭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造新能
福建省拥有良好的实体经济基础和完整的产业链基础,除拥有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四大支柱性产业,还有众多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等。截止到2024年4月,福建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8个,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全国第四,产业形态多样,产业结构完整。
福建省以制造业立省,制造业大多集聚在民营经济。2023年,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近70%的地区生产总值、70.6%的税收、7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和94%的企业数量。但在民营经济中,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中小企业数量多,受制于市场竞争加剧、要素成本刚性上涨、新技术门槛过高等不利因素,传统产业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升级,只有加大多产业深入融合、发挥政策优势,才能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2024年5月29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将“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为保障这一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决定》还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统筹协调,构建支持新型工业化政策体系。这为凝聚全省力量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力量。
完善绿色产业政策,促进生产力逐“绿”向“新”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现绿色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这不仅有助于推进环保,还能带动技术的进步和竞争力的提升。在未来竞争格局中,谁在绿色低碳技术上率先突破,谁在绿色低碳产业上抢占先机,谁就能占据一席之地。福建临海、多山、地处亚热带,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森林覆盖率常年位居全国首位,被誉为“中国最绿”省份。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步伐,形成了一揽子绿色产业政策,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绿色动力。
一是加强绿色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要强化顶层设计思路,按照绿色发展的总体性要求,制定阶段性发展目标,逐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培育新兴绿色产业。2021年3月,福建制订了《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强调要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经济,提出逐步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2022年,制定《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从推进生产绿色化、节能降碳增效、健全绿色碳创新体系、提升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明确了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主要内容。2024年11月,颁布《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要求制定区域开发建设活动、产业布局优化调整、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
二是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福建省丰富的产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创新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绿色产业集聚,增强绿色产业价值回报率。近年来,福建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加大政策力度,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探索绿色发展新道路。2020年,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森林康养产业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在此基础上,三明市联合多部门制定《三明市文旅康养主导产业人才考核办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助力三明市康养产业健康发展。2024年,泉州市制定《关于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对完成排污指标、耗能指标的企业给予政策奖励,加快推进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持续努力,福建正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链,点绿成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宽。
打好人才政策组合拳,引领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现代产业想要实现迭代升级,必须依靠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福建牢固树立人才领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全省人才事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高品质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是优化人才政策矩阵。全省紧扣产业升级、产业转型需求,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得到持续改善,打造了“人才福建周”“人才创业周”等品牌项目,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千方百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强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全省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厦门市制定“群鹭兴厦”人才政策体系,通过“双百计划”等重大工程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成功培育了大博医疗、美图科技等一大批上市企业。泉州市聚焦产业发展现实需求,持续深耕“人才港湾”计划,深化落实先进制造业人才聚才平台建设,发布《泉州市优才服务提升行动若干措施》,从教育、医疗、住房、工作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二是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是人才建设工作的“指挥棒”、“红绿灯”。发挥好评价体系的牵引作用,科学合理制定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为不同层次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宽广舞台,成为福建省健全人才产业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工作。2022年,福州市重磅发布“1+1+N”人才政策体系,着力破除人才评价“四唯”倾向,突出对人才能力、业绩和贡献的考量。2024年,福州市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提出“以赛聚才、以情留才、以才促产”理念,成功举办了多场赛事,探索“以赛代评”新路径。厦门市则着力探索多元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市场”人才评价机制,针对不同产业制定不同人才考核评价指标,实现产业扶持政策与人才评价改革同频共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性强、高技术人才密集的特点,厦门市提出聚焦“能力+业绩”“职业属性+岗位需求”的选拔标准开展职称评审工作。针对传统产业亟需培养一批高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厦门市着力挖掘地方资源优势,依托本地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技工教育发展环境,制定了《厦门市民办技工院校办学质量评估办法》,对民办技工院校办学水准进行评审,鼓励对接传统产业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