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彬彬(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主动、理论主动和文化主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自觉性,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现并运用“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坚持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为接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推动世界社会主义重新焕发生机,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思想指南。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科学理论指导作为自身建设的显著标识和独特优势。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和光荣传统,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历史责任,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创立的坚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以解决中国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百余年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现实条件。其一,深刻认识社会发展基本方位。立足历史发展方位,准确判断时代主题,回答好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取得重大成果的基本条件。其二,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客观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是明确社会发展阶段的核心依据,也是明确党的历史任务、确立党的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为马克思主义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鲜活的实践材料。其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都是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创新发展的,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具体表现。
运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两个结合”的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对此,我们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深入理解和科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理论自觉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理论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要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并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既要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也要不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还要立足世界变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持和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六个必须坚持”,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总钥匙”。
人民至上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价值原点。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理论成果都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深刻体现了实现人民利益的价值旨归,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伟大的群众智慧。
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备的精神特质,坚持自信自立充分彰显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内因与外因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只有做到自信自立,才能在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中走自己的路,才能立足自身发展历史和主体发展逻辑,不断增强历史自信、把握历史主动,不断书写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
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秉承的科学态度。坚持守正创新,就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历史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就是要在不忘本来中开创未来,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揭示规律的过程中增强历史自信。
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源头活水。发现问题、回答并指导解决时代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破解难题的本领,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深入。
系统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本工作方法。注重从内部与外部、当前与长远、部分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等辩证关系中分析与考察事物,从而获得解决问题、推进创新的最优方案。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应当秉承的担当意识。要求树立国际视野,正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积极回应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构建与方法论研究”(ZKJC2501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