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彭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罗贤宇(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近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办,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是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和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坚守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公正转型、强化务实行动等重要倡议,为全球绿色转型和生态治理指明方向。2025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也是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五周年。十年期间,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履行《巴黎协定》内容,着力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作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将气候要素融入经济系统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世界绿色发展事业不断注入强大动力。
全球绿色转型是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显示,2024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5~2024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2024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地球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惊人,过去50年(1970—2020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推动全球绿色转型迫在眉睫。
传统高碳发展模式触及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极限,造成了全球严峻的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破裂的深层根源。推动全球绿色转型是为实现自然资源高效合理使用而制定的系统性、根本性战略,其核心在于通过重构人类生产与自然系统相对立的传统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构建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因此,推动全球绿色转型不仅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在光伏、风电等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不仅驱动了自身能源结构优化,更以贡献了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为世界提供了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印证了全球绿色转型的现实可行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可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化为其区别于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鲜明标识与本质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鲜明特点”,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认识到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传统。如“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三才”思想,“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的“不违农时”观,此外,还有“地力常新壮”论、种养“三宜”说、“谨其时禁”与“圣王之制”的环境管理制度说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天、地、人”三者辩证关系上的独到见解,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劳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区别。西方现代化以工业革命为起点,长期奉行“征服自然”“人类中心主义”“资本至上”等理念,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危机频发,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生态缺陷愈发凸显。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为和谐共生理念奠定了文化根基,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超越,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中资本主导下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确立了以“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为逻辑主线的发展模式,如浙江安吉从污染矿山到“两山转化”样板、塞罕坝从荒漠到林海的绿色奇迹,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注脚。中国还率先在全球提出“双碳”目标,已建成全球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并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国开创的“生态红线制度”更是向世界提供了一份解决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共生问题的“中国方案”,实现了生态“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协同并进,成功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难以克服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二元悖论。此外,中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通过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坚定推动《巴黎协定》实施等行动,倡导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模式,在提升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同时,彰显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协同可能,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全球各国绿色转型提供了超越西方传统模式的“中国方案”。
携手推进全球绿色转型,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坚守多边主义,共同应对气候危机。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面临多重困境,尽管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等对国际秩序造成严重冲击,损害全球环境治理效率,中国仍始终践行多边主义,秉持团结合作精神、互利共赢理念,通过多边治理共同应对气候危机。中国积极推动深化国际合作,主动担当大国责任,始终秉承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同各方持续深化生态保护、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国际合作,通过分享美丽中国建设经验、共同推动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举办全球各界广泛参与的国际论坛和机制性对话等方式,助力全球绿色转型、探索南南合作新路径、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中国力量。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中国提供并动员气候变化相关资金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不仅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还提升了当地人民福祉。世界各国要在公平、合作、高效的框架下,通过提升国家自主贡献(NDCs)力度等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危机,为携手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更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推动公正转型,增进全球绿色福祉。一方面,绿色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新动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终端能源绿色化体系基本建成,为增进全球绿色福祉贡献了中国力量。世界各国要以战略定力锚定绿色转型方向,以创新韧性突破发展瓶颈,使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持续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不仅为自身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更为进一步推动公正转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推动绿色转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协同推进民生福祉改善和气候治理。这就需要尊重各国不同起点、发展阶段和国情能力,防范加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现象,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框架下推进公正转型。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与能力建设支持,确保其公平获得绿色发展机遇,增进各国人民共同和长远福祉。推动公正转型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增进全球绿色福祉的必然要求。各国都需将社会公平纳入战略核心,推动世界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建立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协作模式,加快绿色化和数字化的深度融合,让绿色福祉真正惠及全球领域。
强化务实行动,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治理体系,建设生态友好型经济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强化务实行动,以系统政策体系和扎实行动举措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重要抓手,严守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另一方面,对于世界而言,各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定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立的目标、原则及制度安排,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自身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共同建设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
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问题关乎全人类及后代福祉,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始终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绿色合作,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用实践向世界证明,世界各国只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以开放的姿态、坚定的信心、务实的举措,携手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就一定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及其践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CKS0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