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婷(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研究员)
近日,以“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会议致贺信指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
文旅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通过文化和旅游活动,各国人民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增进对不同文明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消除误解和偏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能够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激发文化创新的活力。文旅国际交流合作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旅游业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文旅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贸易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旅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来华旅游,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2024年,我国入境游客达到1.32亿人次,总花费942亿美元,分别恢复到2019年水平的97.2%和93.5%。随着免签政策范围持续扩大,多项促进入境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2025年一季度,我国入出境旅游市场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在首个“非遗春节”的带动下,入境旅游热度显著提升,入境旅游3501.64万人次,同比增长19.6%;其中外国游客736.74万人次,同比增长39.2%。
双向奔赴更明显,国际流量显著增长。以2025年春节假期为例,一方面,中国游客出境游热情高涨,足迹遍布全球2100余个城市,出境机票预订量同比大增六成,日本成为最热门目的地,匈牙利、沙特、挪威等国家增幅显著,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贡献超三成出境订单。另一方面,大量外国游客来华过年。某线上旅行平台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班的订单量同比增七成,客源国前五为韩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和加拿大,除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也成为外国游客探索的新目的地。
文旅融合更深入,非遗成国际交流亮点。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我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民俗活动,将春节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深度融合,非遗活动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核心要素。如北京推出5600余场文旅活动,故宫博物院举办“龙年新春文化大展”,苏州举办“新春非遗游园会”,上海豫园以《山海经》为创作灵感举办新春灯会……这些活动带动相关门票订单大幅增长。外国游客通过参与制作年画、剪纸等非遗项目,深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非遗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举办春节庆祝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在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都市,春节期间举办的舞龙舞狮、花车巡游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当地民众和游客参与,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春节期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还通过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在海外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政策助力更优化,旅游便利化不断提升。中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已与二十余个国家全面互免签证,对四十余个国家单方面入境免签,对五十余个国家过境免签,过境免签停留时间延长为240小时 ,新增一批过境免签入出境口岸。上海还推出新举措,为外国游客提供更便捷的离境退税、多语种服务、行李寄存等各类服务。这使得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更加便捷,刺激了入境游的发展,让更多外国游客有机会深入体验中国文化。而且,跨境游主流人群呈现年轻化趋势,他们除了欣赏沿途风景,对当地文化氛围和体验感的要求普遍提升。跟团游比例普遍下降,自由行越来越多,游客除了前往大城市和热门景点,更多青睐具有文化特色的小城和乡村,追求深度游,深入体验当地生活和文化。
加强文旅国际交流合作落实全球文明倡议,需要从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形式、人才与地方文化等方面进一步适配与创新。
人文交流合作需要搭建多层次的平台。例如,加强政府间的文化交流合作,通过高层互访、文化年等活动增进国家间的互信与理解,为民间交流提供有力引导和示范;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民间艺术团体互访演出等,进一步促进文化交融。
进入AI时代,我们还可以利用好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着力打造更加多元化和更具互动性的人文交流新样态。如运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提高人文交流的覆盖面和触达率,使中华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走向世界;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使外国游客能够“身临其境”地参观我国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作为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支撑,国际化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也很重要。要着力加强语言教育,进一步推广汉语学习,让汉语成为连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桥梁;不断完善国内高校的外语学科体系,加速培养非通用语人才,以满足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需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需要深入挖掘和整理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具有国际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同时,推动地方文化的国际合作,共建文化交流项目,促进文化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