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姚修杰(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5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当前,全球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迎来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新发展浪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进一步明确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给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注入了更加强大的思想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与长远发展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准确把握和用好这一机遇时期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关乎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与长远发展。
国际形势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经济增长动能逐渐趋弱,传统生产力的发展面临更多风险挑战,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正在抬头。如何应变局、育先机、开新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和历史主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急、大势所趋,是改变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甚至倒退态势的重要方式。新质生产力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代表发展新方向、新趋势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自然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破局之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国内情况呼唤新质生产力。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依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客观上要求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不小差距,经济上大而强还未实现,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还需攀升,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要突破经济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依靠发展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全面深入认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内在规律、原则和方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坚持物质第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作为物质性力量,生产力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力不断革新变化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也由此实现从低级向高级的跃升。新质生产力也是决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前进方向和发展进程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我们国家社会摆脱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坚持和践行唯物辩证法,对技术进行革命性重构,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架构,对产业进行深度配置,对生产力三要素进行优化升级,这样才能以全要素生产力提升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综合。不同地区在资源、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存在差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选择必然也不相同。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培育新质生产力时也强调,“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一论断直接体现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把握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识别和处理好各地矛盾特殊性。比如,资源富集区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科技发达地区聚焦前沿领域展开布局,传统工业基地借助数字化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符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原理的新质生产力实践。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卓越引领作用,更高效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和直接动力。新质生产力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科技创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是当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技术是技术变革、产业升级的基础,倘若无法在前沿科技上实现重大突破和创新,人类社会生产力也就难以获得巨大提升。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实践指引作用。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本质是将科技融入赋能产业,推动产业迭代升级。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实施创新是当务之急。要发挥政府的统筹推动和组织协调职能,鼓励作为产业革新主体的企业围绕“卡脖子”技术、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性技术进行有组织科研,通过制定出台配套性政策支持企业产生创新性成果,形成政府与企业协同配合的创新机制。还要发挥高校、社会团体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吸纳更多有志于推动基础性研究向前发展的人员,在前沿领域、急需方面开展“揭榜挂帅”式协同科研攻关,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关键技术集群式研发和突破。
加快储备培育创新型人才。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和储备。我们既要做好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打通大中小幼一体化培养环节,构建教育、人才、科技良性循环链条,也要做好人才储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自由包容、平等和谐的创新环境,出台一系列成体系、相贯通的人才支持激励政策,使得各种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从而推动形成创新活力持续释放、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产业不断升级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