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何雄浪(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央财经委员会7月1日召开的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合力”。有关部署聚焦重点难点,以“五统一、一开放”(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基本遵循,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从2022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到此次“五统一、一开放”的具体要求,可见统一大市场建设从“框架设计”迈入“深化攻坚”新阶段。各地方、各部门要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不断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走深走实。
以制度型开放赋能统一大市场建设
“五统一、一开放”构成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四梁八柱”。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立足新发展阶段,对“五统一、一开放”作出更具体、更深化的部署,目标导向更加清晰。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市场的比较优势,为统一大市场建设注入强劲活力。在统一市场基础制度方面,以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为支柱,筑牢统一大市场根基;在统一市场基础设施方面,推动交通、物流、能源、信息“硬联通”与数据、标准“软联通”协同发力;在统一政府行为尺度方面,规范招商引资、政府采购等行为,将“市场统一度”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在统一市场监管执法方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在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方面,着力打破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流动壁垒。我们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相通相容,通过制度创新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充分释放制度型开放红利。
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是直击痛点、回应期盼,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如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则进一步“瘦身”,大幅拓宽企业准入领域。各地也推出配套政策,全面清理整治市场准入壁垒,进一步助力推动企业有机会“进入”、有规则“融入”市场,促进要素资源顺畅流动。2025年是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十周年,国务院更是第八次批复,将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大至178个,构建了国内跨境电商综试区区域布局“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为经济内外循环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以要素配置改革畅通统一大市场建设
当前,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点多面广、千头万绪,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何啃“硬骨头”?如何打破市场壁垒,构建“全国一盘棋”的资源配置网络?这需要从体制机制创新、政策协同推进、基础设施联通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五大要素领域开展跨区域要素流动改革试点。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要素市场交易规则,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动土地指标跨省域调剂、人才资质互认、资金跨区域流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有效破解要素流动“肠梗阻”问题。
在政策协同推进方面,需强化央地联动和区域协作,建立健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政策协调机制。同时,推动建立跨区域政策协同机制,如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环境保护等政策协同和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有效避免政策“打架”和区域恶性竞争。特别是针对地方保护主义这一“老大难”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清理各类市场准入壁垒。破壁垒不仅意味着强监管、严执法,也体现着从理念到方法的创新。要纠正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市场行为,有力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在基础设施联通方面,需加快推进交通、物流、能源、信息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利用铁路、公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将西部地区货物经北部湾出海通达世界各地,成为连接西部地区与海外市场的“黄金通道”。物流设施方面,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稳步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聚焦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实施“西电东送”工程有力支撑了东部地区产业绿色转型。数字中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这样的“数字底座”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交易规则体系,促进数据要素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流动,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可能。全国5G基站突破500万个,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已全面建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要素流动提供了坚实支撑。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初步实现521万项服务事项和3.6万多项高频热点服务应用的标准化服务,有力推动各地各部门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极大便利了市场主体,有力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公平竞争护航统一大市场建设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正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在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如何打破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让市场“活起来、流起来”,成为当前改革发力的重点方向。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一锤定音:“五统一、一开放”是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核心任务,这有助于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破除不同地区之间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这一判断,既是对当前市场运行痛点的精准把脉,也释放出以制度创新打通经济循环血脉的强烈信号,更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一是公平竞争审查,从源头破除市场分割,释放开放红利。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更是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石。我国《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先后出台,是健全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的具体实践,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有力举措,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企业信心,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具有重要作用。更具突破性的是,各地还纷纷上线运行了公平竞争智慧审查系统或平台,提升了公平竞争审查效能,从源头破解人工审查效率低、审查标准执行不一等痛点难点。
二是规范涉企执法,切实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实处。持续开展的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能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聚焦突出问题开展,从“以罚代管”转向“包容审慎”,从“多头执法”转向“综合监管”,从“刚性约束”转向“柔性引导”,这对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是进一步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构建智慧监管新格局,保障开放安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守住安全底线?2025年市场监管系统通过加强市场监管行政立法工作,强化新经济、新业态监管制度供给,健全信用监管制度,完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信用监管体系,特别是加快智慧监管手段应用,织就了一张“天罗地网”。通过强化执法监督,推动好的制度在实践中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长效化地遏制执法乱象。
实践证明,纵深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来释放内需潜力、激发市场活力,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正以“五统一、一开放”为行动纲领,在制度型开放中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打破市场壁垒中畅通经济循环,在规范执法中筑牢企业发展基石。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阶段,统一大市场建设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正形成良性互动。当地方保护主义藩篱被拆除,垄断行为被精准打击,区域壁垒加速消融,国际规则与中国实践深度融合,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中国市场正加速成型。这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