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力文(四川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国际传播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其意义远超便利人员往来。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入境游客飙升至921.5万,同比增长40.2%,其中免签游客占比高达71.3%。这项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人”的流动转化为重塑中国形象、增进文化理解的强大动能,悄然开启一场“以人为媒、体验为桥”的传播革命。
政策赋能:免签政策的三重传播价值
免签政策的深层价值,在于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支点,其效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延长流量转化窗口期。政策显著延长了国际旅客在华停留时间。监测显示,免签旅客平均停留时长从2019年的2.1天大幅延长至4.7天,72%的旅客选择跨城市流动。这宝贵的“240小时”,成为深度体验中国多样性的黄金窗口,为文化感知和价值认同创造了更充分的时间条件。
激活民间信任纽带。政策释放了最宝贵的传播资源——游客的亲身体验与自发分享。比如德国旅游博主一则“高铁上的饺子宴”视频获得280万次播放,评论区“现代中国”、“便捷高效”等关键词涌现频率提升。这些源自亲历者的鲜活、真实叙事,其可信度远超单向宣传,有效打破了刻板印象,塑造了立体丰满的当代中国形象。
放大国际协同效应。该政策并非孤立存在,能够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证便利化措施形成有效联动。这不仅便利了人员往来,更在实践层面有力彰显了中国推动开放包容、促进互联互通的决心,放大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声量。
机制嬗变:体验、主体与内容的立体升级
免签政策的意义,更在于深刻重构了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推动传播范式、主体与内容发生系统性嬗变。
从“宣传”到“体验”,传播范式的重构。政策的核心是创造深度文化体验,让游客成为沉浸式叙事的亲历者与传播者。苏州博物馆的“夜游昆曲”项目,将静态展陈变为动态感官盛宴,外国游客的“文化亲近感”评分提升。三星堆VR考古体验馆,让深埋千年的青铜神树“触手可及”,使晦涩文物知识吸收效率提。体验,成为最无声也最有力的传播语言。
从“独奏”到“合唱”,传播主体的多元。政策释放了庞大的民间传播能量。TikTok数据显示,#ChinaVlog标签下月均新增内容超15万条,其中62%源自免签旅客。他们用第一视角记录旅行、美食、市井生活,凭借真实性与生活感,在算法推荐中获得78%的自然流量占比。每个游客都成为移动的“自媒体终端”,政府、企业、个人共同编织起立体化的叙事网络。
从“打卡”到“解码”,传播内容的深化。240小时提供了深入腹地、体验多元场景的可能,游客得以从故宫的皇家气象,走到成都茶馆的烟火人间;从外滩的摩登天际线,转入西安回民街的千年食肆。流动本身成为文化解码的过程,各地也积极创新。如南京博物院的“文物表情包”让青铜器在海外Z世代中“活”起来;“二十四节气”美食地图将农耕智慧化为味觉体验,带动相关餐厅外宾增长,传播内容从景点符号升华为价值共鸣与文化理解。
精准识别:传播生态系统的四大挑战
成效显著,挑战犹存。构建以人为核心、体验驱动的国际传播新生态,仍需突破瓶颈。
服务能力掣肘体验深度。比如小语种导游覆盖率仍然可以提高,语言壁垒制约深度互动;景区智能导览系统兼容性不足,外籍游客使用率仍可提高等。
区域失衡限制覆盖广度。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集中了全国较多的海外游客接待量,传播图景呈现“东密西疏”。
叙事单一削弱传播锐度。牛津大学路透研究院监测显示,75%的海外传播内容仍固守长城、熊猫等传统中国符号,对当代科技创新、都市生活、民俗文化等内涵挖掘不足。更值得警惕的是,AI生成内容占比上升,其潜在的文化误读风险不容忽视。
数字壁垒阻碍效能释放。智慧文旅系统缺乏统一标准。部分景区预约、支付、导览平台互不联通,增加游客操作成本,削弱政策便利性。
优化路径:构建可持续传播新生态
随着全球传播秩序深度调整,中国声音的传递需要根基深厚,更需创新路径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将每位免签旅客视为潜在的“文化使者”,用鲜活体验增进理解,让数字工具精准适配分发,持续提升国际话语影响力。为此,需系统施策。
优化人才体系。聚焦全球传播格局演变、智能技术迭代及跨文化交流深化需求,制定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适应多元场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面对海外游客,可实施“国际传播官”计划,培养精通“语言+文化+数字技术”的复合人才。同时,注重青年人才和本土基层人才队伍的储备,完善“文旅志愿者”认证体系,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之间的经验交流共享,激活社会化传播网络,破解服务瓶颈。
促进区域协同。围绕资源高效配置、服务无缝衔接、市场深度融合的目标,构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增强区域品牌竞争力与影响力。如,打造“东西协作传播走廊”,推动东部数字平台、流量优势与西部丰富文旅资源有效对接;实施重点景区国际化改造计划,优先在4A级以上景区实现多语种服务全覆盖;创设黄河、长江流域区域文旅品牌,共同开发文旅App,弥合区域鸿沟。
深耕内容创新。依托技术革新与跨界融合的双轮驱动,建立导向明确的分级激励机制和高效审核通道,释放创作者创新活力。可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创作者摆脱简单“符号堆砌”,突破挖掘反映中国科技、环保、乡村振兴等当代新貌的内容;建立人机协同的内容审核机制,设立“文化真实性”评估标准,严控误读风险,确保叙事真实生动。
打通数字经脉。融合数据、技术、场景、产业、政策五维要素,建设标准统一的智慧文旅枢纽平台,驱动服务升级与产业协同。大力推广上海“一码通”等高效整合模式;部署先进文化AI技术,提升知识服务智能化水平,为优质传播内容生产与高效分发夯实数字底座, 破除数据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