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伟凯(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源头,且这一源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元素,从而使得该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延展。津派文化作为天津的城市灵魂,已为民众和社会所认可,成为了沁入内骨子里的一种精神支撑,且通过各种具象化形式展现了出来,如建筑风貌、工商理念、民俗特色、休闲方式、饮食习惯等等,所以在弘扬传承津派文化的同时关注其源流,就不但能够使我们“知其然”,而且更能够“知其所以然”。
津派文化的源
人是文化的主体,物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无论是人文文化,还是器物文化都离不开人、离不开所处的地理环境,津派文化的形成也是如此。
“河海要冲”的天然区位汇聚了“五方文化”。天津地处河海要冲,天然的区位优势使这里成为各种文化的聚集交流之地。620年前,随着天津设卫筑城,来自全国各地的居民汇集定居,他们带来了各自区域的文化,“本卫土著之民,凋零殆尽,其比闾而居者,率多流寓之人。”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守兵士和家属分别来自今浙江、安徽、江苏、上海、江西、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北京、福建、贵州等地,其中又以浙江、安徽、江苏、山东、江西、湖南、湖北人为多,他们在天津定居入籍,开始了新的生活,所谓“当年远调来津,立城定赋,其来历不容泯也。”“津邑居民,自顺治以来,由各省迁来者十之七八。”移民城市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包容并蓄,江南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关中文化等相互交融,糅合各家之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天津地域文化,其一砖一瓦皆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与地域的风情,这可以说是津派文化的最初源头。
“南粮北运”的漕运经济和运河文化进一步丰富了津派文化的内涵。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随着京杭大运河改造升级,作为重要漕运枢纽,无论是运漕兵士、南北商贾,还是出行官员、科考举子,都在天津停留交易,天津城市的繁荣也由此而兴,“九州万国贡赋之艘,仕宦出入、商旅往来之帆楫,莫不栖泊于其境,江淮赋税由此达,燕赵渔盐由此给,当河海之冲,为畿辅之门户,俨然一大都会也。”正是因为天津的居民来自五方,商人带来的货物品种也基本涵盖了全国各地,使得这些居民仍然能够通过物品实现自己固有的传承下来的文化风俗,如流行于安徽、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区的傩舞,在天津(汉沽区域)保留了下来并演变成篓子灯的艺术形式,再如天津古建筑,无论是园林还是民居,很多构造展现出了明显的江南风格。因此可以说运河文化、漕运商业的发达成为津派文化的又一源头。
“海外使者”的经停推动了中外文明互鉴交流,为津派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明清两朝,由于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很多海外使者通过天津前往北京朝贡,在天津停留期间,无论与官员的交流,还是与民众的互动,都使得天津居民开阔了视野,并率先见到了海外国家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俗,这些也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津派文化之中。如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秋,菲律宾苏禄国的东王、西王和峒王率三百多人使团通过天津进入北京朝贡,九月初使团从北京启程返国,明成祖派专使护送,乘船沿大运河经天津南下,这是有史记载通过天津的第一个海外官方使团,之后日本、琉球等国使者进行朝贡贸易时,也是经天津进入北京。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七月,荷兰为取得在中国的贸易权,派使节哥页到北京拜见顺治皇帝,其从海路到天津,并将天津与广州、镇江并列为中国三个主要港口,随行人员还绘制了三岔河口及海河西岸地图。之后无论是乾隆时期来华的英国使者马戈尔尼,还是嘉庆时期要求通商的其他英国使者,都是从天津大沽口登陆进京。这些海外使者的到来,就为津派文化的丰富增添了新的元素等。
津派文化的流
文化是动态的存在,形成需要一定基础,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一定条件,一是该文化能够被社会认可,二是该文化属于积极向上。
津派文化形成并传承至今,就在于其不但符合人们的认知,且能够激励大家奋发图强,从而成为了一种区域标识。作为中国近代以来颇具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津派文化具有多元开放、包容创新、不拘一格的明显特色,其融多元文化于一炉,在包容中创造着一切,在创新中不断砥砺前行,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创新。
津派文化在天津人的性格中得到了体现和传承。天津人性格中的热情、和善,乐观、豁达,与津派文化的熏陶密切相关,早在明清时期的志书中,就称赞天津人“贵德耻争,民纯讼简”“民性纯良,俗皆敦朴”。如今天津人率真豪爽、亲切包容和幽默诙谐的形象已为社会公认,尤其是热情好客一直让人津津乐道。最近两年火爆的天津马拉松比赛,热情的天津人更是在现场为到访者细致服务,在赛道左右为参赛者呐喊助威,在街头巷尾为奔跑者摆下美食,这些都是津派文化具象化为个体行为的鲜明表现。
津派文化在天津的器物文明中得到了弘扬和传承。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津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静态的作品,还是动态的艺术,都蕴涵着津派文化的突出特色。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其作品既有宫廷文化特色,又有市井文化融入,既有北方的粗犷风格,又兼具南方的细腻之美,充分体现了津派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再有风筝,天津是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之一,民国初年,天津风筝制作空前昌盛,样式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与江南风筝样式很是接近,且天津的风筝与杨柳青年画实现了密切结合,《十美图放风筝》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再比如曲艺、相声等,为什么在天津如此兴盛,为什么天津被称为独特发音的“哏”都,就在于这种载体能给人们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情绪价值。
津派文化在天津人努力奋进的实干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承。天津人具有一股天然不服输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形成与城市发展密切关联,从退海之地、盐卤充斥,到水稻成功种植、小站稻扬名天下,再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天开高教科创园的高质量成功打造,无一不彰显了天津人在逆境中奋进、在困难中不屈、在斗争中前进的文化品格。天津是一座有特色的城市,特色固然体现在多方面,但人的精神面貌彰显了城市的活力与前景,展现了城市文化的特色与气质,我们经常说讲好“天津故事”,而600多年来天津人民努力建设美丽家园的生活态度和奋斗历程,就是天津故事的最主要内涵,也正是在600多年的奋斗中形成、发展、丰富了津派文化。
津派文化在天津的语言文化中得到了彰显和传承。天津语言幽默风趣,自带天然喜感,这与天津城市的特点密不可分,天津地处河海交汇,工商业发达,古时人们可尽享渔盐之利,生活相对稳定,所以多喜少忧,这种客观环境对语言声调的形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天津语言多用低音和低平调,干净利落,活泼俏皮,表达方式丰富,与天津历史、文脉和城市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已成为一种独特且富有魅力的地方方言。也正是对这种语言的认可,才使得津派文化在传播和弘扬上具有了天然优势。
津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使来自不同地域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所熟悉的文化元素的影子,有的人之所以初来这个城市就喜欢上了她,关键就在于其彰显出的文化与自己的内心有了一定的契合。文化植根于内心,属于无需提醒的下意识自觉,弘扬和传承津派文化已成为天津城市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中发掘出深邃的精神价值,将会使这座城市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展现出新征程上独有的城市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