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易学哲学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
暨国际易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7月25日,“易学哲学与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学术研讨会暨国际易学联合会第六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国际易学联合会、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代表参加了会议。国际易学联合会法人陈霞主持了开幕式,名誉会长张其成主持选举产生了第六届理事会,孙熙国当选会长,陈霞当选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立华等18位学者当选副会长,41位学者当选常务理事。
会议主会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来斌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自觉、自主与自信的核心体现。他认为,巩固文化主体性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通过“两个结合”实现守正创新。“易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生生不息’‘阴阳和合’的智慧,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滋养。”
孙熙国会长在致辞中指出,国际易学联合会坚守“学术立会、依法治会”宗旨,不断深化“两个结合”研究。新时代的中国易学与文化的发展和研究亟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易学与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何实现传统易学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的发展。在会员大会环节,孙熙国代表第五届理事会向会员大会作报告,他从财务状况、制度建设、学术活动等方面总结了过去四年的工作。他提到,联合会建立了财务、分支机构管理等六项核心制度,累计举办学术活动20余场,推动了易学研究的规范化与国际化。
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丘亮辉回顾了联合会的发展历程,强调“现代易学”应立足当代,以现代科技与马克思主义人文理念重新阐释经典。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杰结合企业实践,阐述了易学与中医药的深层关联。
开幕式致辞人
主题论坛环节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杨立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提出,孔子晚年《易传》哲学蕴含“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等四大创新,是破解“黑格尔陷阱”——否定中国哲学系统性的关键。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院长程京武指出,易学“阴阳交合”“和而不同”的智慧,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孙熙国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原创性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以“人民至上”“守正创新”等方法论,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解决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主题论坛演讲专家
本次会议设三个分论坛,围绕“易学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易学哲学与儒释道哲学”“中华易学与中医药文化”展开深度研讨。
在“易学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分论坛,专家们从“人的主体性”与“文化的主体性”双重视角切入。中央党校教授任俊华探讨了“易学君子人格”的建构,指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主体性的核心;北京大学教授杨柳新提出,《易经》的“和生”理念与“健顺”精神,构成了中华文明德性文明的精神谱系。
“易学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分论坛中,清华大学教授廖名春以《周易・颐卦》为例,解析了易学“重视民生、自力更生”的经济思想;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尹志华梳理了北宋《老子》注疏中“易老会通”思想,揭示了儒道互补的哲学逻辑。
“中华易学与中医药文化”分论坛聚焦实践融合。国家卫健委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余中介绍了“中医AI大脑”的研发,将易学“象数思维”与现代人工智能结合,推动名医经验传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强调,“医易同源”的核心是阴阳平衡,东阿阿胶“冬至取水、水火相济”的制作技艺正是这一思想的当代实践。
在闭幕式上,陈霞指出,国际易学联合会作为国际性社团,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进一步整合全球易学资源,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助力易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会议合影
本次会议的召开,将推动易学研究更紧密地融入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助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与会者一致认为,易学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根脉,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与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深厚支撑。(供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