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杨(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财经专业作为知识逻辑性强、实践导向明显的应用型学科,其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理念引领,更亟需方法创新。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学生多元化的认知需求与价值观塑造要求,急需探索更加生动有效的教学路径。在此背景下,场景化教学作为一种强调真实情境再现、学生角色代入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因其天然的情感触发力和价值融通性,成为财经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抓住情景化教学发展的新机遇,改革教学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在“无声育人”中实现理性认知与价值认知的协同成长,最终提升财经专业课程思政引领力。
场景化教学锻造财经专业课程思政引领力的价值意蕴
善用场景化教学,提升财经专业课程思政引领力体验感。传统财经专业教学多以实体教室为主要载体,强调教师讲授与学生听课的线性互动。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工具的不断发展,场景化教学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革新路径。该方法以模拟真实财经决策情境为基础,构建如企业财务运营、金融风险应对、人民币跨境清算等典型业务场景。在此过程中,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嵌入财经知识体系,推动思政要素“情境化迁移”,实现教学目标的双重耦合。
这种沉浸式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认知深度的同时极大地唤醒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在《中国金融史》课程里,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来复刻“北海银行建立”等重要历史节点。学生参与虚拟交互,身临其境地梳理事件逻辑线索、政策博弈与制度演化。这种多模态情景教学法能让学生从历史事件里提炼出经济思想与制度价值,深刻理解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善用场景化教学,增强财经专业课程思政的针对性。相较于传统的财经专业教育,场景化教学能有效融入课程思政领域,试图打破固有教学边界。此模式引导教师运用学生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整合多元且先进的教育技术工具。财经专业课程教师借助场景化教学,灵活搭建线上与线下融合、理论与实务并行、校内与校外联动的多维教学环境。这一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实时把握学生的学习踪迹,归集其学习内容、交互行为与反馈信息等多维度数据。进一步,教师可精准解析学生在财经课程学习中的认知状态与思想动态,从而找出潜在的价值取向差异。
此外,教师还可借助技术支持,生成学生个体化的“数字画像”。这一画像包含其学习行为特征、情境反应模式与道德决策偏好,从而为实现思政教学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型提供决策支持。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企业是否裁员以提升利润”的财务决策场景,引导学生组队参与角色模拟。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分别履行不同企业职能角色,调取关键财务指标,进行博弈演算,并提交详细的决策理由与价值权衡报告。
善用场景化教学,升华财经专业课程思政引领力的仪式感。在财经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提升教学过程的“仪式感”是增强思政引领力的关键路径。仪式感不仅体现为形式上的庄重感,更是学生在心理层面对知识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的深化与升华。创设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具体场景,才能使思政课更加“引人入胜”,而场景化教学,凭借其高度沉浸、情境再现和角色代入等特性,为财经专业课程注入了情感与意义的张力,从而有效增强了课程思政的仪式感,升华了教育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场景化教学推进财经专业课程思政引领力的实践进路
整合教育配置资源,打造财经专业多元化情景教学平台。一方面,构建系统的财经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需要整合多维度的校内外情景教学资源,推动内容资源的协同发展。在校内,高校应系统将现有的教学案例、实践项目、课程建设成果进行集成化整合,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另一方面,为契合大学生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必要构建具有强交互性的智能教学平台。我们应推动虚拟仿真技术与学习管理系统(LMS)的深度融合,最终真正实现情境教学的多层次落地。例如,通过VR技术打造“智慧财会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全流程中体验从会计岗前培训、数据处理到预算编制等关键业务环节,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岗位职责。同时,借助智能分析工具,教师可以在各类情景任务中动态追踪学生的参与意愿与价值选择倾向,构建学生的“学习行为画像”。教师据此主动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分层指导,将财经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有效融入全过程。
强化教育主体协同,构建财经专业场景化教学全方位育人体系。首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协同育人的教学共同体。教师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其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场景化教学里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价值引导者与场景设计者。我们须夯实财经专业课程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深度合作,组建“课程思政教研团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进而增强教师在情景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例如,财经专业课教师可与思政课教师携手,共同设计情境项目,实现思政目标与专业内容的有效结合。同时,利用学校教务处、课程中心等平台,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在情景教学与价值融合方面的能力,确保思政引领力的有效锻造。
其次,进一步强化行政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动机制。学校应通过顶层设计,将场景化教学纳入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促进教务处、学生处、实践教学中心等部门协同作战,构建跨部门的协同支持机制。例如,教务处可设立场景化教学专项课题,支持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学生处可组织相关配套活动,像财经情景模拟竞赛、财税知识竞赛等活动,给场景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实验与信息中心则应提供数字化资源支持,开发仿真平台、虚拟系统与智能评价工具,让其实现场景教学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协同联动。
最后,积极引导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创新者。在场景化教学体系里,学生不只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情境的体验者、问题的解决者和价值的共建者。我们精心谋划项目式学习与角色扮演等多种情景式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应构建起学生反馈机制,广泛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情境设计和学习体验的意见,不断优化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提升。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场景化教学实效性。首先,推进教学理念创新,围绕财经现实中的复杂任务重构教学情境。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多采用理论主导的灌输式讲解,学生参与度低,思辨深度不够。场景化教学中,教师将“任务驱动”与“问题导向”当作设计核心,促使学生沉浸式主动探索具有争议性与复杂度的现实问题。例如,《财务管理》课程可设定“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怎样兼顾成本与利润”的任务情境,促使学生模拟管理层身份,围绕投资回收期、碳税政策等多方面开展系统性分析。学生在完成情景任务时,既夯实了财务分析能力,又在具体决策模拟中加深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实现了知识与价值的协同发展。
其次,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技术整合与体验优化,以提升场景化教学的沉浸感与交互性。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真正“置身于问题之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虚拟现实与数字仿真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资源,打造高度契合财经实践的学习场域。比如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教师能够引入模拟股市系统,营造动态交易环境。学生在对即时新闻、技术图表与风险预警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并付诸实施。系统能即时对操作结果作出反馈,生成交易行为报告,给教师提供后续行为剖析的依据。这种方式既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市场机制,又让他们在盈利诱惑和道德规范之间做出理性判断,进而引发对金融伦理与风险文化的反思。
最后,课堂组织形式中探索多样化路径,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协同教学机制。场景化教学并非仅靠教师单方面“演示”,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促使学生共创、共学的动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