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1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中非合作课题“中国-南非命运共同体的推进:文化特点与实践途径”课题组承办的“中国与南非:文明底蕴、外交成就与挑战应对”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南非金山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南非马朋古布韦战略反思研究所(MISTRA)的近20位中外专家学者以线上与现场发言两种方式与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廖凡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国在非洲的重要战略伙伴,南非长期以来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和密切交往。当前两国人文交流呈现机制化、多元化的良好态势。此次学术对话,既是中南民间交往提质增效的生动写照,也是落实两国元首关于构建高水平中南命运共同体共识的务实举措。希望通过学术界、智库界的高频互动与思想碰撞,进一步夯实双边关系的社会根基,助力中南两国新时代全方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走深走实。
会议第一节以“中方视野下的中国-南非伙伴关系:政治、安全与生态”为主题。由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主持。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立足文明比较视角,提出非洲与中华两大文明具有诸多共同特质,这为非洲借鉴中国发展模式以及中非友好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文明根基。中国非洲研究院南非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晓雷系统阐述了南非思想家安东·M.伦比德所创立的非洲主义哲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历史评价及对于当代的重要价值。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研究员彭博详细分析了中南安全合作的现有成就与多重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基于2019与2023年两轮实地调研,浙江师范大学讲师展梦舒发现,南非学界对中国在南非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的认知呈现动态演变,从而提出中国亟需加强在南非的软实力建设。中国社科院大学博士生张悦围绕近年来中南在生态合作方面的成就、挑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分享。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薛力研究员主持的会议第二节聚焦中方视野下两国伙伴关系在经济与文化领域的表现。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熊婉婷、陈兆源、吴立元三位学者分别探讨南非债务特征、中南投资合作与贸易合作,详述已经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并探讨了未来重点推进方向。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进杰系统阐述中南科技人才资源合作的基础与未来路径。北京大学博士后席寒婷从战略、机制与民间三个维度考察中南文化合作成就,指出两国合作面临认知偏差与机制不完善等挑战,进而提出共建话语体系与推进项目制度化等建议。
会议第三节以“南非视野下的南非-中国关系:外交成就与挑战应对”为主题,中国非洲研究院政治研究室主任唐志超主持研讨。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副研究员沈陈着重分析南非在新一次金砖扩员中的关键作用及扩员为南非带来多重利益,并立足南非视角提出应对金砖发展内外挑战的对策。南非金山大学副教授郭俊逸主要阐述南非主导非洲维和行动的双重因素,通过分析调解案例揭示南非维和成效与局限,最后提出中国与南非在维和方面的合作方向。南非开普敦大学博士生刘远康剖析南非多元文化对内政外交的塑造,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南政治经济关系以及中国在南非外交中的三重定位。南非马朋古布韦战略反思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劳伦斯·卡隆巴(Laurence Caromba)提出,非洲世界主义(African Cosmopolitanism)的特点是非洲文化高认同性与高开放性的共同结合,这催生非洲对非西方崛起国家(中国)的天然亲和力。南非金山大学副教授加思·谢尔顿(Garth Shelton)强调中南友谊关系主要根植于共同反殖历史、经济互补、长期互信等七大支柱,指出南非在引资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并提出针对性意见。
中国非洲研究院南非研究中心秘书长赵雅婷、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刘海方、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舒展对以上发言进行点评。薛力研究员引用非洲谚语“欲远行,必共进”作为会议总结,并对与会者再次表达了感谢。(供稿:中国社科院大学张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