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龙飞(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理论耦合:“投资于人”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关联
“投资于人”意味着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这一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核高度契合,体现了对“人”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深刻认识。
从理论逻辑看,“投资于人”与新质生产力共享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新质生产力强调劳动者素质提升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而“投资于人”通过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直接增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水平,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取决于“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和“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投资于人”通过优化劳动者的能力结构,强化了这一逻辑的现实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从实践维度看,“投资于人”与新质生产力的协同体现在生产要素的全面优化。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协同跃进,而“投资于人”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改善民生环境和激发创新活力,为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供了动力。加大教育投入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直接提升劳动生产率,还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投资于人”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稳定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强化,使劳动者能够适应新兴领域的需求,从而推动生产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种协同作用使“投资于人”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资本增值:“投资于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机制
资本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而“投资于人”通过优化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配置,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大动能。人力资本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效率。
首先,在教育领域,加大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新兴产业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产学研结合,有效提升劳动者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突破提供智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增强人力资本的适配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条件的改善,确保了教育公平,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泛的人才储备。
其次,在医疗和社会保障领域,“投资于人”通过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稳定,从而提升其长期生产能力。健康是生产力的基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健全的社会保障能够减少因病致贫现象,增强劳动者的职业持续性。这不仅直接提升劳动生产率,还通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扩大内需市场,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应用创造需求牵引。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减轻居民后顾之忧,释放消费潜力,进而拉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的增长。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更多人能够享受优质医疗资源,间接支持了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供给。
再者,“投资于人”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社会资本表现为社会信任、合作网络和公平正义的环境。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关爱特殊群体,“投资于人”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了有利于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激励政策的完善,激发劳动者的创造热情,推动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创新过程中的制度性摩擦。这种社会资本的积累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为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应用创造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价值形塑:“投资于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基因
文化作为生产力的深层驱动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投资于人”通过满足劳动者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文化动能,激发创新精神和社会活力。
其一,“投资于人”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劳动者具备创新意识和责任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劳动者的使命感和创造力。弘扬工匠精神激励技术工作者追求精益求精,推动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领域的突破;倡导科技向善的理念引导新兴领域的健康发展。文化自信的培养使劳动者在技术创新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模式。这种精神文化层面的投入,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内在驱动力。
其二,“投资于人”通过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间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文化、虚拟现实和沉浸式体验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兴起,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并通过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文化场馆的建设和多样化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了人民的文化参与度,激发了创新灵感,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这种文化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新质生产力“新”的内涵。
其三,“投资于人”通过培养劳动者的科技素养和国际视野,为新质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劳动者需要具备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素养。通过开展科技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科普活动,“投资于人”提升全民科技素养,使更多人理解并参与智能制造、绿色技术等领域的创新。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投资于人”培养劳动者的全球竞争力,使其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参与技术合作与产业竞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使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拓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本体回归:“投资于人”作为新质生产力内核的哲学省思
“投资于人”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意蕴,揭示了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首先,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来看,“投资于人”体现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统一。整体论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要素协同作用的系统,而“投资于人”通过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投入,优化了这一系统的整体性能。提升劳动者素质不仅直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还通过消费需求的扩大和市场活力的提升,间接推动产业升级。还原论强调对具体要素的优化,通过职业教育提升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或通过健康保障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投资于人”将整体优化与局部改进相结合,通过系统性投入实现生产力系统的质变。教育、医疗和文化的协同投入,使新质生产力在技术、产业和社会层面实现了全面跃升。
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来看,“投资于人”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投资于人”通过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改善民生,推动了生产力的跃升。这种跃升要求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知识经济的兴起需要新的劳动关系和分配机制,而“投资于人”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激励政策,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了支持。生产关系的优化反作用于生产力,公平的制度环境激发劳动者的创新潜力,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激励政策的完善,使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为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提供了动力。
最后,“投资于人”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的主体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而技术创新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创造力。“投资于人”通过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其能动性,使人从生产力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劳动者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为绿色技术和低碳经济注入了活力。这种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丰富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哲学依据。“投资于人”通过赋能个体,激活社会整体的创新潜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支撑。
(本文系202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学哲学方法论研究”(HNSK(ZC)25-3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