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佟磊(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弘扬工匠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然而,工匠精神不仅是精湛技艺更是价值目标。历史上,养由基射剑百发百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卖油翁熟能生巧,这些都是指所练技艺炉火纯青。“惟手熟尔”,是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然而,“惟手熟尔”就只是靠机械重复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可见,工匠精神超越了机械重复。它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蕴含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的特质。
执着专注——在行为层面践行坚持与深耕
“执着专注”在行为上,绝非一时的热情或短暂的投入,而是长期在某专业领域做到极致,围绕终极目标不断提升品质,专注一行、精进一艺,用一辈子办好一件事。例如,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来到敦煌,至今已在敦煌守护整整60余年,带领团队从抢救性保护迈向科学保护,利用数字技术让莫高窟“活”下去,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被称为“敦煌的女儿”。能够做到坚持,是对“时间复利”的深刻理解,即不追求“速成”,而强调慢工出细活,从时间维度来讲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长时间投入有利于拓展“单一领域投入”的深度。能够做到深耕,是对“垂直复利”的精准把握,即不追求“广度扩张”,而强调精耕细作,从空间维度来讲就是在特定领域持续积累。这样的坚持和深耕是在主体积极发挥主动性的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而不是缺乏思考被动的机械重复。机械重复的过程是枯燥的,更容易让人或半途而废、有始无终,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精益求精——在思维层面倡导创新与发展
“精益求精”在思维上,要求对现有知识、技术和流程进行深度解构和再审视。不满足于表面的“能用”或“达标”,而是持续追问“为什么是这样”“还能怎样更好”。这种追问迫使思维深入事物本质和底层逻辑,不仅是不断内化的过程,更是实现内在驱动创新与发展,是理解其现代价值和持久生命力的关键。以太钢“手撕钢”研发为例,在引进世界顶级生产线,外国专家多次尝试失败后,太钢自己组建攻关团队。团队经历711次试验,攻克452个工艺难题和175个设备难题,最终实现使用国产设备轧制出0.015毫米“手撕钢”。太钢成为全球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箔材唯一批量生产商,拥有30余项核心专利。在追求精益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培养了永不自满、主动求变的思维习惯,不断主动建构和重构对技艺、材料、工具的理解,实现优化突破。然而精益求精并非总追求惊天动地的突破,而是强调微创新,也就是无数微小、渐进式的优化。追求优化必然意味着尝试未知的方法和路径,失败也就成为寻找优化的必经之路。精益求精在思维层面上倡导创新与发展,强调自主求变,相信“量变引起质变”。而机械重复缺乏变化、缺乏创造性的重复劳动,单纯以固定模式反复进行同一行为或过程。这不仅使人失去了工作的激情,而且还固化了既有的实践路径,更重要的是弱化了探索新模式的动力。
一丝不苟——在态度层面崇尚认真与严谨
较之机械重复是吃大锅饭、磨洋工混日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敷衍度日、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缺乏长远打算,“一丝不苟”在思维上,远非日常理解的“仔细”,而是崇尚认真和严谨,它代表了一种对细节极端苛求、对过程绝对规范、对标准严格执行、对误差零容忍的态度与行为准则。例如,中国商飞 C919 螺栓拧紧力矩的“三次确认制度”是保障飞机装配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举措,它比一次拧紧具有提高装配精度、减少预紧力衰减、降低螺栓损坏风险、增强连接可靠性等优势。“三次确认制度”本质上是将 “认真” 转化为 “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将“严谨”转化为“对流程的绝对敬畏”。它要求工匠在认知、行为和结果三个层面上都达到高度的精确性和一致性,实现内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工匠同时保持对细节的警觉性,在每个步骤中主动对照检查,确保行为与规范高度一致,杜绝“差不多就行”的思维,实现将理性之脑与赤诚之心毫无保留地交付于当下工作的生命状态。
追求卓越——在情感层面融入情感与价值
追求卓越不仅是技艺的修炼,更是心灵的淬炼与价值的共鸣。在情感层面上是近乎信仰的热爱,这种热爱超越功利,成为支撑工匠忍受枯燥、对抗浮躁的内驱力量。比如,我国首型舰载机歼-15 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对自己的女儿说,“歼-15 就像爸爸眼中的另一个孩子”。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对材料、工具皆怀敬畏,对作品、成果皆怀虔诚,在造物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情感的投入,不容敷衍,不敢僭越,以谦卑之心回应万物之灵性。同时,工匠将人格尊严熔铸于造物之中,拒绝以粗制滥造玷污双手,因为每一次交付都是对自我价值“这即是我灵魂的模样”的宣誓,可谓是“制器即修心,物成则人成”。
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本质远非停留于机械式的劳动重复,而是一种动态的超越——它通过执着专注与精益求精,将重复性过程转化为创新的熔炉和价值的源泉。在当代高质量发展语境下,这种超越精神不仅打破了“简单劳动”的误读,更成为制造品质升级的核心动力:当重复工作被赋予艺术性和创造性时,它便构筑起中国智造的坚实根基,为民族复兴注入持久的创新活力。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面对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以执着专注固本强基、以精益求精激发创新动能、以一丝不苟筑牢品质基石、以追求卓越熔铸价值灵魂,已成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核驱动力。让“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千万锤成一器”的突破相互激荡,方能激活亿万劳动者的创造伟力。当每位劳动者将个体价值的实现熔铸于强国建设的宏图,以匠心守护质量生命线,以匠魂传承民族精神基因,汇聚起的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工匠精神所锻造的不仅是器物之精,更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
【本文为北京科技职业大学重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21Z056-SXZ)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