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立凡(上海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9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成功举行。此次峰会系该组织自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从成员构成来看,上合组织已从中俄及中亚国家扩展至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南亚与中东地区国家,并持续吸引亚太地区如越南、印尼、土耳其、沙特等国的参与。目前,上合组织已涵盖27个国家,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聚焦于非传统安全合作、经贸往来和工业化协同发展三大职能,体现出其致力于区域稳定与共同发展的合作型机制特征。
全球治理倡议的理论创新
在天津峰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第一,奉行主权平等;第二,遵守国际法治;第三,践行多边主义;第四,倡导以人为本;第五,注重行动导向。
这一倡议与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高度契合。其主张旨在缩小全球南北发展差距,让全球治理成果广泛惠及各国。同时,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根植于平等与正义这一基本原则,主张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在全球治理中享有平等参与权和机会。例如,在本次峰会上,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提出的边境基建倡议获得通过,充分体现了这一平等协商原则。2026年上海合作组织将迎来成立25周年的重要里程碑,成员国领导人在天津达成最新政治共识并就组织未来10年发展作出适时的战略规划,此举也将推动上合组织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国际交流上,全球治理倡议还将促进上合组织与联合国系统的深度合作。联合国大会刚通过《联合国同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决议,标志着该组织的影响力已从地区层面扩展到全球舞台。最重要的是,全球治理倡议将帮助上合组织更好地代表“全球南方”国家发声。它完全尊重每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依托“上海精神”和全球治理倡议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阐明基本原则,为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奠定基础。
上海合作组织的机制调整具有深远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决定取消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的分级,统一称为“上合伙伴”,这一机制变化具有的深远意义。
此举是开创了本组织精细化化发展道路,同时也提升组织包容性,减少制度性障碍。此次峰会后统一称为“上合伙伴”,简化了扩员程序,为更多有意愿参与上合合作的国家提供了更灵活、更平等的准入渠道,降低了合作的制度性门槛。这对于吸引更多国家参与、扩大上海合作组织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
本组织机制化的推进是要不断强化平台属性而非强制整合,是应对国际格局变化的战略考虑,为参与和支持全球治理倡议的更多志同道合伙伴提供机遇。这种改革顺应了上合组织“宽松平台”的特性,为各个国家提供广泛协商与合作机会的框架,而非追求高度一体化的联盟。“伙伴”的意义在于更强调了自愿、平等合作的精神,在实践中更容易推动务实合作。“上合伙伴”这种更具包容性的安排,有助于上合组织凝聚更广泛的“全球南方”力量,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真正的多边主义,从而提升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前景广阔
全球治理倡议在本组织的峰会中提出,将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提供更加清晰的方向和更强的动力。由于这一倡议根植于平等与正义这一基本原则,是发展中国家主张的主权平等、国际法至上以及发展多边主义,是指导各国及各民族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原则,该倡议已得到了大多数上合大家庭成员的支持。
综上所述,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和全球治理倡议标志着全球战略格局正向多元化转型,摒弃北约式的阵营对抗,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安全”的合作模式成为世界潮流。上合组织将伴随着中国提出的全球四大倡议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预示着国际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平等、公正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