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孟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科技强国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论述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对于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重大意义。以自强精神引领科技自立发展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撑,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题中之义。
准确把握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的关系
自立和自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需要辩证看待。二者的联系体现在,一方面,自立是自强的基本前提和行为准则,没有自立,自强便失去了扎根的土壤。自强的本质是通过持续努力实现自我提升,而这种努力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正源于自立所蕴含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原则。另一方面,自强是自立的本质追求和根本保障,没有自强,自立便缺少了最根本的依托条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自立作为原则性标准,侧重于强调独立自主的现实状态,要求在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的过程中不受外界因素尤其是外界强制力的影响。而自强则作为行为性标准,侧重于强调在进行自我选择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更多地诉诸于自身力量。
这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将自立原则和自强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自立明确自强的行为规范,以自强确保自立的有效实现,最终实现自我提升。
具体到科技领域,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的关系有新特点。其一,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并不排斥对外来经验的总结、学习、消化和吸收。客观上看,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开拓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不论在研究上、应用上,还是在科研活动组织上、科研成果转化上,都愈发表露出全球性的特点。彻底摆脱人类科技发展主流脉络影响是不存在的。主观上看,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大踏步赶上时代,甚至实现最终反超,就必须主动地融入现有科学体系,在一轮又一轮的对外来经验的总结、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中,逐步缩小与科技水平先进国家的差距,并及时地在部分领域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同时大力推动新兴科技发展,以期在科技发展新赛道上抢得先机。
其二,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的有机结合程度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规划上看,全球各主要国家普遍将争夺科技新高地视为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之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组织力量。但从现实条件来看,受科技霸权、技术壁垒、逆全球化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仅有部分国家有足够的条件和能力实现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的高水平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在准确把握科技自立与科技自强关系的基础上,端正认识、再接再厉、积极作为,推动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落地向实。
自强精神引领科技自立发展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科技发展领域,自强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不仅根植于科技实践的社会土壤,更对科技自立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
自强精神有助于激发科技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是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科技活动作为人类最具创造性的实践形式之一,其发展离不开主体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自强精神内在地要求着独立自主、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这正是科技实践主体能动性的集中体现。科技劳动作为高级形态的劳动,本质上是人类通过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运用,突破自然限制、实现自我确证的过程。当科技发展面临外部封锁、技术壁垒等困境时,自强精神能够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科技工作者摆脱对外部技术的路径依赖,以从头再来的勇气探索原创性技术路线;同时,推动主体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失败转化为认识深化的阶梯。
自强精神是破解科技发展矛盾的重要精神动力。从历史维度看,科技发展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克服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当外部技术供给的可能性消失时,矛盾的主要方面便转向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当前,科技自立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是“高端技术需求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矛盾,而自强精神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动力。自强精神通过构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推动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在基础研究领域,自强精神引导科研工作者耐住寂寞、潜心钻研,攻克“卡脖子”技术背后的理论瓶颈。在应用研究领域,自强精神激励创新主体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自强精神引领科技自立发展的实践路径
面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我们需自发将自强精神转化为科技自立发展的实践动能,通过制度创新、能力建设和开放合作,构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系。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这是自强精神在制度层面的集中体现。这实现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既保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又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有益尝试让科研人员自主探索,同时构建容错纠错与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为敢于突破的自强实践托底,更好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与激发创新活力的有机统一,让科技自立在自强精神与体制优势的双轮驱动下持续向前。
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这是自强精神在能力建设上的核心要求。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原始创新源于长期积累的实践探索。我国在铁基超导、量子纠缠等领域的突破,印证了这一道理。应继续探索将自强精神转化为潜心钻研的科研作风的方式方法,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以“十年磨一剑”的自强定力,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科技自立发展夯实能力根基。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这是自强精神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关键路径。科技创新能催生新质生产力,在实践过程中需以自强精神进一步打破创新壁垒,促进产学研用协同。一方面,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领域实现技术突围。另一方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让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通过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自立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开放合作中保持战略自主,这是自强精神在全球视野下的辩证实践。科技发展具有开放性特征,我们既要以自强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又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坚持自主而不封闭,既自力更生又兼容并蓄。要大力建设开放创新的科技发展新生态,在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守住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底线。
【该课题系202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立项课题“党的青年工作机制与青年发展政策基础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H202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