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
城市既是当今最重要的人类居所,更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生命体,具有生成——成长——成型——更新的内在发展规律。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这表明在未来发展中,城市更新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硬任务和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打造智慧城市,是对城市更新工作提出的一个新任务、新目标。各级各类城市更新工作者需要准确把握“城市更新为什么会提出智慧城市要求”“城市更新如何达成智慧城市要求”,这两个基本问题是推动高质量城市更新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方面,在城市特定发展阶段,我国要建成真正的智慧城市,离不开面大量广的城市更新区域或项目的参与和支持。智慧城市是一个覆盖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的城市数字化智能运行体,前提是要做到智能感知设备的全域布局、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全行业渗透、数据算力算法的全面统筹共享等。让所有居民公平地享有多元智慧服务、共享科学精准智能化决策的技术红利,其建设是一个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的长期性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即可发现,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一些误区,一些城市热衷于建新区,即“重增量、轻存量”,全国很多城市老旧小区、老旧地下管网等离智慧化还有很大距离,甚至存在空白。也有一些城市停留在搭建孤立的技术平台上,即“重技术、轻业务”,注重新的技术概念,但缺乏有效管用的应用场景,未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与广大群众的真实感受和城市面临的实际问题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脱节。城市更新作为存量空间优化和功能重塑的过程,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和“问题导向”,这与智慧城市的本质目标高度契合。可以说,当前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离开大量更新区域、更新项目的支持,将制约智慧城市前进的步伐,城市所谓的聪明、智能,也只能是局部的、个别的,而不是全域的更不是全民的。
另一方面,将智慧理念深度融入城市更新的全过程,避免城市更新、智慧城市“两张皮”,是最终建成全域智慧城市的关键和保证。找准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市之间的融合点,让城市更新为智慧城市提供“现实土壤”和“应用场景”,让智能技术为城市更新全面赋能,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成为城市更新达成智慧城市目标的必由之路。
城市更新因地域类型多样、目标各异,智能化的场景、手段和策略也不尽一致。
首先,实施物理空间的数字化赋能。利用城市更新这一契机,在老旧小区、城中村等主要空间改造中,同步部署智能消防栓、智能井盖、智能垃圾箱等;在道路修缮和管线升级时,预埋用于车路协同的通信管道和环境监测设备,尤其是解决老旧地下管网、城市生命线的智能化监测缺失这一紧迫问题。对历史建筑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建立数字孪生模型,为后续的监测保护、虚拟旅游打下基础。也就是说,更新过程要为城市安装智能感知的“神经末梢”,实现物理空间的数字化,解决数据采集有无的问题。
其次,推动民生服务的场景化落地。智慧城市最终要体现在服务上。城市更新应抓住民生服务的痛点堵点问题,通过丰富实用的智慧应用场景,为群众提供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智慧、智能服务。例如,应在社区更新中完善“一老一小”的服务供给,配套建设智慧养老服务中心,配备紧急呼叫系统、远程医疗咨询等;在社区公园嵌入智能健身设施、儿童活动安全监测等;针对交通出行问题,配套共享单车电子围栏、智慧路灯(集成照明、Wi-Fi、信息发布、充电桩)等;针对基层治理问题,打造“社区微脑”,将社区环境数据、人口数据、设施数据等更新成果集成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社区安全、事件上报、邻里互动的智能化。以城市更新项目为抓手,让智慧技术精准对接群众的急难愁盼,使智慧城市变得可触摸、有温度。
最后,推动产业功能的智慧化升级。对旧厂房、旧商圈、旧产业园的更新,是推动产业智能化、培育新经济的最佳试验田。如将旧厂房改造为智慧文创产业园,提供智慧物业管理、协同创新平台等增值服务。推动传统商圈智慧化改造,通过VR/AR导览、无人便利店、智慧停车引流、消费大数据分析等手段重塑消费体验。城市更新驱动产业迭代,智慧技术则为产业赋能,两者相结合共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