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郝立新(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守正创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守正创新蕴含了深厚的哲学基础,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守正创新坚持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的创新体现,是“两个结合”重大命题和中国式现代化所遵循的重要方法论。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结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首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表现在明确把守正创新作为基本的思想方法提出来,并深刻阐述了守正创新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从而在新的历史阶段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深入研究守正创新这一思想方法的哲学基础,探究其对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化研究。
一、守正创新是中国哲学智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的深刻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在思想和理论上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多次强调守正创新,并将其视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核心方法论之一。“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把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表现。
守正创新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史记·礼书》有“循法守正”之说,《汉书》也有“独处守正”的提法。其原意是指为官者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修为。在传统文化中,“守”既有坚持、秉承、捍卫之意,也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之意涵。“正”有多义,既指正道、不偏、正义、正直,也引申出真理、科学以及正确的经验或做法之意。“创”有创立、创制、开创、创造、开拓、发掘之意,通常指发明制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新”有原创、不俗、新颖、新意之义。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以“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的观点,表达了他的宇宙观。的确如此,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社会普遍存在的规律,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竭的动力。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守正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的体现。如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一样,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它体现了认识过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首先,守正创新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把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认识的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要求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的有机统一。守正创新追求的是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发展性,主张在尊重客观事实和坚持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的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其次,守正创新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守正创新,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既体现在理论、思想的探索中,也存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认识上要把坚持和捍卫真理同发展真理和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要把坚持正确方向和道路同创新发展结合起来;要在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再次,守正创新体现了主体性与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的结果。无论是守正还是创新,都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守正,绝不是保守无为、因循守旧,而是要勇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敢于同错误言行、歪风邪气、邪门歪道作斗争。创新,绝不是简单地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而是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勇于探索、勇闯新路。
最后,守正创新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认识和实践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体现主体的价值取向或价值选择。守正创新不仅强调认识的科学性、规律的客观性,同时强调认识和实践要体现人民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守正创新是对我们党思想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00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党的思想路线是随着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守正创新思想方法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守正创新包含丰富的内容。守正,就是要坚守人民性,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道路。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就是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为天下先,这样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就是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理论创新,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守正创新的生动体现和光辉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这段关于主题的表述中,守正创新占有突出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守正创新,它是坚守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守正创新。“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崭新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重大创新,就是提出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同时,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其二,坚持伟大建党精神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党的二十大报告既包含了我们党一贯主张的基本精神,而且增加了“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等表述,结合时代发展和国情世情党情的发展,指出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党的精神谱系的要求。
其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继续坚定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作了全方位部署,特别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特征、战略步骤等作了新的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表述,既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有的认识成果,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新观点。
守正创新与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党的思想路线既一脉相承,又富有新意。一方面,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首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看,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自觉和全面地反映了新时代的要求,蕴含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我们党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完善发展要求我们具备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党的思想路线。守正创新作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立场观点方法,并同人民立场、自信自立、问题意识、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相联系,正是党的思想路线在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守正创新反映了新时代认识发展和实践推进的规律,是新时代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其次,守正创新进一步突出了党的思想路线蕴含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积极进取的实践精神、尊重传统的历史精神和勇于变革的革命精神的高度统一。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把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统一起来,把坚持科学的理性思维与正确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信仰信念的正气和开拓创新的锐气联系起来。守正创新作为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抽象的公式或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具体实际内容和实践要求的指导原则。
三、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
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其实践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实践要求。
首先,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的历史过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首先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
守正和创新是相统一的。守正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守正和创新相辅相成。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据突出位置。要做到创新,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着眼于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其次,坚持“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也是为了更好坚守这个“魂”和“根”。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颠覆性错误。
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经验,又要探索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新路径,取得创新成果。在文化建设上坚持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文化建设上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守正创新,还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最后,在改革上坚持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伟大的社会变革。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这一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改革无论怎么改,都离不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些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抓创新,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明确总目标,抓住主攻方向。要锚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保障。“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该改的坚定不移改,不该改的不改。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其中,每一个“坚持”都体现了既要守正又要创新的基本精神。关于“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综上所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始终贯穿了守正创新的重要思想方法。守正创新是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坚持与发展,是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遵循。(参考文献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