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翁淮南(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
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对我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产生了开创性、奠基性的影响。作为大秦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物遗宝,秦兵马俑不仅是古代文明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弩兵方阵的跪射武士俑,是目前出土的陶俑当中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件。该俑头挽发髻、身穿铠甲、脚蹬方口翘尖履,目光炯炯有神,凝视前方,彰显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威武与霸气,生动再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的风采。
据记载,秦人嬴姓远祖,曾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东夷部落的一支,周代迁徙至今甘肃东部一带,为周王朝戍守边疆。因牧马有功,周孝王赐秦邑为其封地,号曰“嬴秦”,从此“秦”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周平王东迁后,秦人以今陕西一带为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春秋战国时代,秦国为争霸安邦,支持商鞅变法,重视“耕战立国”,实施兵制改革,增强军队战斗力。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代军事文物,呈现出磅礴的气势。其中,跪射俑是秦代中下级军吏俑的形象,所操兵器为弩。弩是远射程兵器,具有射程远、命中率高和杀伤力强的特点。先进的弓弩和出色射手的结合,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透过秦代跪射俑,我们能看到关于秦人的诸多信息。
一是尚武性格。秦人早期主要居于周王朝西陲,长期与戎狄杂居,锻造了坚韧尚武的性格。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脚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呈现出一个持弓单兵规范的操练动作。他未戴头盔,仅以头巾束发,双目炯炯有神地注视前方。他的面部线条方正硬朗,颧骨高突,下颌棱角如刀削,这种近乎青铜器质感的骨骼刻画,正是秦军雄壮威武的直观体现。
二是礼制等级。跪射俑身穿齐膝长襦,外披铠甲,头发梳成上翘锥髻。根据秦代军功爵制度及秦代服饰制度推断,跪射俑的爵位可能为一级公士。秦代设有“尚衣署”专门管理服饰制度,采用“以冠定级”的原则。一般来说,将军俑头戴双尾鹖冠,身着彩色鱼鳞甲;中级军吏戴双板长冠;御手俑头戴单板长冠;而骑兵俑则头戴圆形小帽。秦军不戴头盔是为了显示英勇气势,这体现了其军事文化与传统的特点。跪射俑的发髻偏向右侧梳起,符合秦人“尊右卑左”的习俗,同时也体现了秦文化中的等级秩序。此外,跪射俑唇上刻八字胡,下颌蓄短须,蓄须在秦文化中被视为身份象征,备受推崇。如秦律规定,夫妻间男子有暴力行为,会被剃光胡须和鬓角以示惩罚;双方打斗中,如果一方打掉了对方的发髻,还要被罚去修长城。
三是团结精神。与古希腊、古罗马雕塑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健美人体不同,兵马俑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塑造的是一支纪律严明、系统运作、紧密配合的军团。这种团结协作精神,是秦人能够“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核心战斗力,它通过兵马俑的布局、兵种和个体姿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秦兵马俑的形态有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等。其中,二号俑坑是以战车、骑兵、弩兵及车徒结合等四个小方阵组成的曲尺形军阵。跪射俑位于二号坑弩兵方阵中的核心部位,立射俑位于阵表,一个负责机动待射,一个负责稳定输出,共同构成远程打击力量,他们的姿态本身就是协同作战的体现。
四是危机意识。跪射俑眉眼深邃,双眼细长,眼角略微上扬,眉毛浓密且呈刀刻般线条,目光如炬,仿佛在专注瞄准目标,展现出临战时的冷静与警惕。《史记》载“秦杂戎翟之俗”,秦人所处的西陲环境,塑造了其“不战即亡”“国亡即身灭”的危机本能。这种高度警觉与汉代陶俑偶尔出现的闲适神态不同,跪射俑的面部,从鼻翼到下巴的肌肉群均呈收缩状态,仿佛连呼吸都充满战斗节奏。秦统一后北筑长城防匈奴,南征百越,兵马俑目光如炬,似乎充满了对大一统江山永固的深切期许、坚定信念与无尽守护。
秦俑之美,美在色彩,美在细微。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跪射俑原有彩绘已斑驳,但残留的肤色晕染依然张扬着鲜活的生命力,呈现着“褪色的真实”与“不朽的精神”的美学对比。考古实证表明,2000多年前入葬的秦俑其实是一支彩绘军团。其中,“中国紫”(硅酸铜钡)的运用独树一帜。这种颜料并非天然生成,而是秦人将矿物原料按比例混合,在约1000摄氏度的高温窑炉中创造而出,展现了当时领先于世界的化工技艺。
跪射俑的面孔呈现了“与子同袍,共赴国难”的坚定。《诗经·秦风·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和《史记》中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这二者虽然相隔千年,却延续了秦人的尚武性格、危机意识和团结精神。从“戎狄之战”到“天下争雄”的历史延续,从“同袍之情”到“国难共赴”的精神共鸣,兵马俑里奔涌着温情与酷烈的军事张力,与《诗经》《史记》等典籍叙述相互印证,合力塑造了“老秦人”的经典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