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举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10月24日下午,由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办,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规律认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人文楼800会议室顺利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秀军致辞,对专家学者莅临人大开展学术交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表示,本次学术交流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也希望与会的青年学者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会长、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王怀超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为题发言。他表示,发展规划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他通过回顾新中国历史上的发展规划,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为大家详细解读本次会议公报的创新之处。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周春明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点思考》为题发言。他用“不轻松、不简单、不容易”概括“十四五”规划的推进和完成,表示应当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十五五”规划。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宋友文以《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律》为题发言。他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学习“十五五”规划必须重视建设社会主义农业强国的问题。同时,他提出本次规划重视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这道世界性难题。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尤国珍以《从“一五”计划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宝贵经验》为题发言。他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提出“一五”计划从中国国情出发,为人民长远利益考虑,平衡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之间的关系,以重工业为主,选择了合适的改造方式,为之后的规划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学凡以《十五五时期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题发言。他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关注这一问题。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彬彬以《五年规划与战略思维》为题发言。他认为,编制和落实五年规划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与历史经验。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自觉、战略自信、战略定力。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以《十五五规划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为题发言。他表示,“十五五”规划是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具有重要地位。学习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其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会议决策部署之间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秘书长、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魏志奇以《五年规划凸显中国的制度韧性》为题发言。他从制度韧性的角度切入,提出我国五年规划具有应对效率高、战略定力强等特点。五年规划让我们在重要历史关头科学把握历史方位与形势变化,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发展框架,具有适应性和科学性,对世界现代化有重要启示。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心主任陶文昭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蓝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意义。他认为,与会者应当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中汲取思想智慧,并将其与自身的学术研究进行结合。他还提出,学界应更加重视对青年学者的培养与托举,为他们创造更多展示成果、锻炼成长的平台机会。
此次论坛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中国式现代化规律认识搭建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北京市社科联学术活动部负责人、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会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日报》《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版面负责人和编辑记者参与了本次论坛。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持续深入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十五五规划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中国式现代化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