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邵春堡(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数量从西周初年的数百个锐减至战国初年的二十余个,楚国、齐国等大国疆域远超周礼规定,分封制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摇摇欲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完成了从复古理想主义到现实变革者的思想蜕变。叶自成先生《弃东周赢天下:孔子的仁道、教育革命及后儒的偏离背逆》一书深刻揭示了孔子如何破立结合、以赢为归,构建起影响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仁道体系。
破局之弃反映解构旧制的勇气
孔子对东周制度的抛弃,首先指向早已名存实亡的分封体系。西周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构建的政治秩序,到春秋中后期已彻底崩坏。这种制度性溃败使孔子认识到,依靠血缘宗法维系的分封制已丧失存在基础,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周王室等级特权的丧失使社会成为以大并小、以强凌弱的无序状态,这种解构趋势不可逆,不得不弃。
在鬼神观念上,孔子实现了从宗教祭祀到人文理性的重要转向。周灭殷后,通过周公“以德代祭祀”思想降低了鬼神崇拜,孔子则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敬鬼神而远之态度,既不完全否定民间信仰,又将重心转向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这种对鬼神观念的有限抛弃,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现实妥协性与人文进步性的统一。
最具革命性的突破是对等级制度的反思。书中尖锐指出,礼以等级尊卑贵贱不平等为基本价值,而“仁”中开始出现人与人相平等的价值。礼强调单向的尊卑支配关系,仁主张双向的道德约束;礼学之政重在正名以维持等级,仁道之核则是爱人与平等。这种思想张力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有教无类的平等主张,在伦理领域体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律。但孔子对等级制的抛弃是不彻底的,源于三重困境:一是分封制没落的客观现实迫使孔子放弃复古理想;二是思想体系内部礼与仁的交织博弈,晚年虽仁学占优却未能完全厘清;三是老子等思想家的彻底批判虽有影响,但年轻的孔子未能完全理解。
立道之本在于建构价值体系
在解构旧制的同时,孔子建构起以“共、衡、创、道”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这在叶著中有充分论述。
“共”的理念集中体现为天下主义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原则,将“和为贵”作为化解等级冲突的良方。书中特别强调齐太公“道之所在,天下归之”的观念,突破宗法世袭局限,将天下视为“全天下人的天下”,这种天下为公的理想超越了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
“衡”的智慧体现为中庸之道的辩证思维。孔子过犹不及的论断揭示了极端主义的危害。孟子进一步发展出“中庸、权中、时中”的实践方法,使这一思想成为中华文明应对极端化的智慧结晶。
“创”的精神在教育革新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孔子“温故而知新”的认知观打破了教条主义桎梏,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主张确立了学思结合的认知路径。在教学内容上,他简化繁杂的五礼六艺体系,突出礼德并重;在方法上首创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原则,将师生关系从森严等级转变为亦师亦友的平等互动。
“道”的追求构成整个体系的精神根基。受老子影响,孔子从天道中汲取智慧并发展出人道即仁道,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修养纲领。与老子宇宙本体论的“大道”不同,孔子的“道”聚焦现世生活,涵盖家庭伦理、朋友之道、君臣之道等实践领域。其“仁”的概念从个人德性升华至政治理想,孟子进一步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省刑罚,薄税敛”,通过“恒产”保障与道德教化实现天下太平。
叶先生特别指出孔子处理王道与霸道关系的务实态度:既主张“足食、足兵、民信”的治国三要素,又不排斥霸道的现实价值。这种思路经荀子发展为“义立而王,信立而霸”的辩证统一观,认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无论王或霸都需以民富为基础。
赢在其势的历史潮流把握
孔子思想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其对民本理念的坚守、历史趋势的顺应与改革实践的推进上,这构成了全书“赢天下”的核心论证。民本思想可追溯至《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古训,孔子将其发展为“重民、养民、富民、教民”的系统主张。周公“保民”“裕民”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的论述、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比喻,共同构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谱系。
顺应趋势的智慧体现在孔子晚年的思想转型上。面对复周理想的破灭,他从“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困厄中觉醒,在蔡地重新评价管子的实践,最终放弃政治复古而转向教育革新。叶先生敏锐地指出,这不是妥协而是觉醒,认识到旧时代的不可挽回后,孔子将推广仁道教育作为人生归宿。这种转变印证了“穷则变,变则通”的哲理,展现了伟大思想家与时俱进的品格。
叶自成先生通过全书论证揭示,孔子的“赢”不在一时之政治成功,而在其思想体系的持久生命力。当后儒将仁道异化为三纲教条,将实学蜕变为空谈清谈时,恰反衬出孔子原初思想中“共、衡、创、道”的珍贵。伏尔泰曾向往行孔子之道的时代,认为那是“世界上最幸福最令人向往的时代”,这一评价虽有理想化成分,却道出了孔子思想跨越文明的价值。
站在当代回望,叶自成先生此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孔子思想的真精神,更在于揭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共”的理念为全球化时代提供了文明对话的准则,“衡”的智慧为极端化倾向开出了一剂良方,“创”的精神为文化传承指明了路径,“道”的追求为价值重建奠定了根基。在文明冲突加剧、生态危机凸显、技术出现伦理风险的今天,孔子“仁道”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理性精神,或许正是人类走出困境的重要思想资源,这正是《弃东周赢天下》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