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庆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20周年,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宣传,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华政论坛暨“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周立志致辞。来自全国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期刊媒体代表共100余人参会。
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意涵丰富,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刻把握。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遵循一般规律,即从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到国家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再到价值观念层面的现代化的过程。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国民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与“平衡”这一难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世界其他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明佳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在于坚持党的领导,需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持续的治理效能,必须处理好上下关系、点面结合、新旧转化、内外联动及共识凝聚等五对关系,在遵循现代化普遍规律中体现中国特色。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向义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社会主义”规定性应是科学理论、社会运动和社会制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新中国成立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合理开启时间。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唤元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从领导力量、价值遵循、思想基础、平台支撑、重点任务、机制保障等六大维度凝聚改革共识。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一玲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思想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历史观、方法论与价值论根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勇教授指出,“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是一个动态、多元的命题,要加强对“最大的政治”话语建构、逻辑构成、话语效应及其时代价值的学理化阐释。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郑洁教授通过可视化分析指出,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话语体系构建、话语内涵阐释、话语传播策略、时代价值彰显等重点范畴。
揭示“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完成了对“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根本矫正,充分展现东方社会主义文明的璀璨前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金伟教授从全球南方视角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以“六个现代化”为引领,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霸权,在发展理念、实践支撑、情感认同层面具有重要意义。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明明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追求共同体意识、物质与精神统一、生态意识与绿色行动统一以及爱国主义与世界情怀统一。
“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紧密相连。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国祚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内容之一,是科学性、自信、立得住脚的现代化新道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明之教授指出,“第二个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形成了“确立魂脉—激活根脉—创新体系—指导实践”的知识生产链。
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焕发新活力。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增岽教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与古代“大道之行”“大同”思想接近,强调了《周易》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意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顺教授指出,中国坚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源于“天下大同”的中华文明底色,超越西方文明冲突论,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担当。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徐剑雄教授以“戏改”为例,指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探析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教授强调,应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底蕴。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芳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方法论对学科建设布局、系统推进及正确处理好同中共党史党建学科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教授指出,要从学科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的建设发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标识性概念范畴和原创性理论。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叶海涛教授指出,应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按“确立逻辑起点—分层标识性概念—建构整体框架—型塑知识体系”思路构建当代中国自主生态文明知识体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新宁教授指出,科技现代化的意义及构建科技经济自主知识体系的具体举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院长严运楼教授指出,建构党、国家、社会关系自主话语体系,是应对西方话语霸权、破解理论阐释困境的应然之举,需立足当代治理需求,融合理论创新、传播革新与实践转化。
拓宽理论研究领域,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学理根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笃武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内涵。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冯翠平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建设农业强国、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斌锋教授指出,文明乡风作为中国社会科学自主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彰显了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独特路径与价值旨归。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旭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为核心,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等制度创新,为长期执政和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融入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培育时代新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远新教授指出,需依据各课程特点差异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需提升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强化课堂与社会实践结合、善用信息技术及优化话语表达等多路径协同。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钟贞山教授指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能引导大学生明确历史使命,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上海公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龚海燕教授指出,各门课程的内容布局各有侧重,贯连成一个涵盖中国式现代化知、情、意、行各环节辩证统一的逻辑整体。海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常运立主任强调,思政课须坚持理论自信与问题导向,融入传统智慧,最终服务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旨归。
创新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模式。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史丽琴副教授指出,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构建“理论深耕+实践浸润”的双轮驱动模式,使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建构。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魏华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经纬教授则聚焦数智技术的赋能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鹏教授指出,大思政课基于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特殊教育形态,旨在回应青年的精神需求。其最终目标是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孟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