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陈锐海)11月9日,北京大学临湖智库国际讲坛“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圆桌对话会”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行。本次对话会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围绕人工智能治理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社会与全球格局,人工智能治理是“定义我们时代”的议题,亟需在安全底线和创新活力之间找到关键平衡,而这离不开学术界、政策界和产业界的跨界、跨学科合作。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表示,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风险。在此关键时刻,全球协同治理是释放AI潜力、确保其发展“安全、可靠、公平”的唯一路径。他呼吁各方秉承服务人类、负责任、促发展、保安全、促公平、促开放的原则,共同构建包容、可持续的智能未来。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深刻剖析了AI带来的双重影响。他表示,AI在大力提升生产效率,助力人类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困境与失控风险等现实挑战。国际合作对治理这一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贾子方分析认为,AI的核心风险在于其“速度”,AI技术的迭代速度已远超社会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的响应能力,国际社会应推动建立更具效能与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架构,并善用技术手段,使人类能够有效驾驭而非被动应对AI带来的安全风险。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弗朗西斯·斯坦(Francis Steen)分析了当前社会在理解AI风险时存在的认知局限。他认为,AI并非外在于人类的自主力量,而是人类意图、数据与行为的延伸与反射,其风险来源于人性本身。当前围绕AI的叙事存在危险,易向年轻人传递“人类已被机器取代”的消极信号。他强调必须重新思考并定义“人类智能的空间”,必须保证人类在技术演进中的主体地位,未来的治理必须建立在重申人类价值与责任的基础上。
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尤丁(Dmitry Yudin)认为,最紧迫的安全风险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建议通过跨国示范项目与系统性培训等,提升各国监管者对前沿技术的理解与接纳能力。
中国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研究院教授、院长张凌寒分析了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共性与差异,认为各国在实践中普遍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实施重点与路径选择上,并强调治理模式需与国家制度能力相匹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杨冰夷对比了中美在AI发展目标与路径上的差异,例如美国更注重保持关键技术领先,而中国则强调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她介绍了中国在国际电信联盟等平台积极推动“AI能力建设”与“AI向善”的实践,以及中国AI政策的快速演进,认为有效的AI治理需兼容技术架构与社会结构演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讲师刘丽娜呼吁将AI视为“共同资源”而非“武器”。她引用诺奖得主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比喻,呼吁借鉴开源社区和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经验,构建一个更看重“贡献”而非“竞争”的治理空间。
贾庆国在闭幕致辞中总结梳理了本次圆桌对话会的核心话题和讨论成果。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复杂的伦理挑战和治理需求。尽管各国在AI治理理念与机制上存在差异,但必须在防范具有自我意识的AI、界定AI伦理红线、禁止AI介入核决策、打击AI赋能国际犯罪等关键问题上建立全球共识与底线,构建严格的风险防控机制,防止技术滥用对社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面对人工智能的全球性影响,国际社会必须超越地域界限,通过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加强对话协作,在尊重各国治理特色的基础上寻求共识,构建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地特色的治理体系,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朝着安全、可控、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这项颠覆性技术真正造福全人类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