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公丕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就业影响评估和监测预警,综合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新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影响。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深度渗透经济社会各领域,其技术演进正重塑就业市场格局。与早期自动化仅承担标准化任务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理解、推理等认知能力,使得其对就业的影响呈现出替代与创造并存的双重效应。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直接关系经济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因此科学研判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双重影响,挖掘就业创造潜力,防范替代风险,构建精准有效的政策体系,成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课题。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制造业、金融、物流、教育、医疗健康、零售与电商等多行业就业格局,形成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态势。在积极层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云计算架构师、人工智能产品经理等本领域新职业快速萌芽生长,也催生了平台就业、数字劳动等新形态、新职业,还推动了医疗诊断、教育培训等传统岗位升级,通过人机协同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工作安全性。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到2030年,技术进步和宏观形势变化将推动创造1.7亿个工作岗位。这一趋势在我国也已显现。2025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示拟新增42个新工种,其中增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工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报告显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500万人,供需比例达1∶10,这体现出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就业领域带来的巨大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局部显现并呈现扩散趋势,人工智能高暴露职业率先受到冲击,如制造业流水线工人、软件工程师、客服代表、文书助理、初级会计等,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同样预测,到2030年,被替代的工作岗位数量将达9200万个。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最新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新增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54.2万台,较10年前增长超一倍。随着“机器换人”数量增加和范围扩展,在职劳动者面临岗位调整与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这给就业领域带来不小的挑战。更值得关注的是,替代效应正从低技能岗位向中高技能岗位蔓延,同时基础设施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数字鸿沟,进一步放大了就业市场的分化风险。
当前,我国就业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优化进程滞后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难以对人工智能引发的就业生态系统性重塑进行前瞻有效地应对。具体而言,一是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面对平台用工、数字劳动等新就业形态,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已显模糊,导致劳动者在社会保障及职业安全等方面的权益保障存在缺失;同时,算法管理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工作强度与绩效评估的公平性质疑,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制。二是就业风险的综合治理机制存在短板,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岗位替代、技能过时等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及快速响应机制尚未健全,跨部门协同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对结构性失业风险进行早期干预。三是教育培训体系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脱节,现有教育课程更新缓慢,职业培训的覆盖面与针对性不足,使得劳动者技能更新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供需错配,终身学习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学习成果难以与认证、就业紧密衔接。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已明确提出,要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这为后续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引。为此,需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技术创新发展与社会可承受度间寻求平衡,健全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政策体系,推动实现高质量就业与人工智能发展协同并进。
激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探索促进就业的新增长方式和增长点。注重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通过加大投资支持、落实研发激励与税收优惠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拓展就业增长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和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等各领域的模式创新和应用场景落地,支持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催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积极引导产业向人机协同方向转型,科学调节制造业自动化程度,切实提升就业稳定性与容量。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与制度保障,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环境。开展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工作,明确新型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强化对平台用工、算法管理等新形态下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健全人工智能规范与监管框架,制定原则和政策标准,强化对新兴行业劳动关系的监管,避免数字鸿沟、算法歧视等问题。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更合理的工作制度。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矛盾,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灵活就业人员覆盖面。完善就业与社保联动机制,实施精准就业过渡援助计划,针对不同人群建立失业救助和再就业援助制度,通过技能培训补贴、再就业激励金等机制,助力失业人员再就业。
建立健全就业风险应对机制,增强就业促进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关联度。构筑人工智能就业影响监测平台,建立就业影响跟踪研判、预测预警及跨部门协同响应机制,制定就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其对不同地区、行业和职业的影响,动态提供职业供需、技能变化等信息,实现就业替代风险早识别、早预警,并通过补贴、救济和培训等手段调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制定产业政策时同步评估就业影响,对就业替代风险大的领域预先制定方案。探索建立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适配的职业转型支持体系,加强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合作,提供职业咨询、岗位匹配、培训补贴等支持,助力劳动者平稳过渡。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动态适配的人才供给机制。支持高校自主优化学科专业,开设相关专业应用课程,强化校企协同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探索共建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基地等多种合作形式,加强相关特色专业建设,打通企业技术人才与职业院校讲师转换通道。健全人工智能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对失业、低收入等特殊群体重点提供培训和再就业扶持,持续开展企业职工在岗与转岗培训,鼓励企业、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平台,提供多元培训课程。建立全国统一的终身技能账户,推行“微认证+学分银行”制度,完善学习、认证、就业衔接机制,帮助劳动者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