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15日至16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30人论坛在河北正定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主办,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承办,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协办。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王保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包大为主持。
王保军在致辞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刻的批判性、实践性和前瞻性为我们审视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发展方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视角。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并将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与普遍意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臧峰宇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完善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治理能力。思考治理现代化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议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把握治理的本质,审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和问题,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在矛盾运动中把握治理现代化的辩证法;国家治理现代化内在蕴含着对共同体价值的追求。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基本原理,进一步回答什么是国家治理、怎样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怎样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探索完善符合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机制。他表示,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机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夯实社会治理群众基础。希望大家对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真问题、新问题做出富有创见的回应,为构建中国自主的治理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据悉,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7场主旨发言和1场青年论坛,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程广云提出,当今世界变局涉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领域,表现为相互关联的并行趋势。从旧秩序解构到新秩序建构,需要一种力量,使得当今世界秩序在变动中保持稳定且朝着正确方向演进。中国力量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个变数也是一个常数。这取决于作为超大规模国家的中国的和平崛起:大国崛起过程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变数,足以改变世界格局;和平崛起模式是一个极大的常数,足以稳定世界秩序。中国的国家治理及参与的全球治理诉诸的目标,是中国倡议的世界“新秩序”。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白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谜思,改写了人类历史,形成了人类现代化发展历程中的“中国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定向是构建中华文明的新形态。这一新的文明形态的理论表征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能够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林育川提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超越性维度包括三方面:第一,依法治国的超越性维度;第二,社会主义民主中的超越性维度;第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济目标不是分配上的平等主义,而是超越平等主义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的建构维度体现在:社会自治是民主政治的终极目标;必须防范公共权力的异化;真正的共同体对社会财富的共同占有。
本次论坛同时设立了青年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的青年学者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会议闭幕式由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志峰主持,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英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