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恩(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确立为“十五五”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一战略部署,不仅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也为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文化强国,既要筑牢内在的思想根基、凝聚民族精神,也必须增强对外传播能力、扩大文明影响力。
立足新成就: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底蕴及当代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与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文明的全球感召力与日俱增。
文化自信筑基,彰显文明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如今,从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到传统节日、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弘扬传承,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融入教育、道德建设与社会生活,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底气。
传播体系升级,拓展全球渠道。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到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文化对外传播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构建起涵盖主流媒体、文化机构与数字平台的多层次对外传播格局:主流媒体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批外宣平台崭露头角;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持续发挥桥梁作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将中华文化以更鲜活、更直接的方式推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不断提高,议题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稳步提升。
文化精品出海,赢得世界共鸣。近年来,一批承载中华文化内核、融合现代审美表达的文化精品成功走向国际。多部国产网络文学作品被译介至海外,构建起全球读者社群;《流浪地球》系列以宏大叙事传递东方宇宙观,而《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等动画电影则凭借独特美学赢得世界观众;《原神》《永劫无间》等游戏将传统武术、水墨意境融入互动体验,开辟文化出海新路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通过镜头展现田园诗意,在海外收获千万粉丝。这些兼具艺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以跨越语言疆界的现代视听语言,向世界生动展现了一个创新涌动、魅力绽放的当代中国,有效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理解与认同。
把握新意蕴:文明传播承载深远时代使命
当前,我们正站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节点,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对推动文化繁荣、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建议》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与“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共同列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举措。过去一段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侧重于价值引领、公共服务与产业升级,为文化繁荣打下坚实基础。纵观世界,文化强国的崛起无不伴随其文明影响力的全球扩展。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既要扎根民族文化自信,又要提升文明传播效能;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也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着力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用融通中外的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迈向新高度。
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支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称的国际话语权尤为紧迫。当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正是打破话语垄断、塑造真实立体国家形象的关键举措。我们要通过系统阐释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清晰展现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深刻揭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切实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传播困境,为民族复兴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国担当。中华文明素来怀有“天下情怀”,蕴藏着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深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正是践行这一倡议的具体行动。通过传播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中国智慧;通过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路径参考。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历史自觉与文化担当,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而持久的文明力量。
谋划新路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面向未来,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传播规律,统筹内容建设、渠道拓展与效能提升,全方位、立体化构建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新格局。
深耕内容,筑牢文明传播之基。传播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源于内容的感召力,只有深挖文化精髓,才能筑牢内容根基。要立足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系统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背后的文明逻辑。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构建一套既彰显中华文明特质、又能融通中外的现代话语体系,实现“中国所想讲”与“世界所想听”的有机统一。
创新渠道,构建立体传播之网。构建协同发力、多维覆盖的立体传播网络。一方面,继续用好中外文化旅游年、高端人文交流机制、国际性节展赛事等传统平台,深化政府间的文化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数字新媒体渠道,支持主流媒体、文化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加强海外布局,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与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国际人文交流。要特别重视发挥文艺作品、文化产品与旅游服务在文明传播中的载体功能,推动更多蕴含中华文化特色、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与服务走向世界。
讲求实效,提升精准触达之能。坚持精准化、分众化传播,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地区受众的文化心理与信息接收习惯,推进“一国一策”的定制化传播。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技巧,将宏大叙事转化为生动故事,增强传播的亲和力与共鸣感。围绕全球性议题与人类共同关切,主动设置议程、提出中国主张,在回应世界期待中展现中华文明的智慧。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打造一支精通跨文化交流、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队伍,为提升传播效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使命光荣,责任在肩。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更加有力的文明传播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