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轲(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大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港澳台同胞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祖国大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吸引了大量港澳台青年赴北京求学。在这一背景下,北京高校肩负着培养这些港澳台青年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深化两岸三地青年交流、加强港澳台青年教育引导、增进心灵契合,尤其是铸牢港澳台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又是服务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举措。
当今社会,智媒技术已经深度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链条。北京高校应立足这一时代背景,以文化浸润为魂、智媒技术为桥,创新北京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新模式,引导港澳台青年深度参与各种文化互动,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共同价值。
让文化“可触可感”,厚植家国情怀根基
以文化浸润为核心抓手,依托首都丰富文化资源,为港澳台学生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具有即视感的文化交融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凝聚两岸三地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
一方面,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北京高校要依托首都众多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打造行走的中华文化课堂,组织港澳台学生参与各种民俗文化互动实践,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独特魅力。让港澳台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找到文化共鸣和文化根脉,产生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夯实文化认同根基。
另一方面,让现代成就“近”起来。通过组织港澳台学生到中关村产业园、雄安新区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化园区进行实地参访,让他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祖国大陆在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城市建设规划、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现代化发展成果与蓬勃生机。这种沉浸式教育能使港澳台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到祖国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从而增强对国家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用技术“破壁搭桥”,赋能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构建虚拟文化场景,突破空间限制。智媒时代的到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全新载体和手段。北京高校要积极运用智能AI、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搭建跨越地域的文化传播桥梁,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北京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智媒传播手段、构建和利用各种虚拟文化场景,让港澳台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搭建互动交流平台,促进深度融合。通过构建互动式交流平台,借助智媒技术打破时空限制,搭建内地学生与港澳台学生的常态化交流渠道。通过线上学术研讨、跨校小组合作等形式,促进港澳台学生与内地学生的深度文化交流互动。例如港澳台学生可以与内地学生共同开展文化和国情调研,在协作中增进了解、凝聚共识。这种参与分享式的交流模式,能有效推动港澳台学生转变为中华文化参与者,进而成为中华文化传播者。
定制个性化内容,提升教育精准度。创新个性化的共同体教育引导模式,可以根据港澳台学生的文化兴趣、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准定制推送文化教育内容。针对两岸三地不同学生的文化背景,提供差异化的数字文化产品,让每个港澳台学生都能接收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信息,提升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北京高校要继续深化文化浸润与智媒赋能的融合创新,开发更具互动性、沉浸体验感的数字文化教育产品,持续推进智媒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深度应用,有形有感有效引导港澳台青年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本文系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智媒时代北京高校港澳台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教育策略研究”(BJSZ2024ZD12)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