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就业至上”:该不该成为高校办学理念

2009-06-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就业至上”不宜上升为办学理念

李巍

高等教育担负育人和发展新知识两项基本职能,其社会服务功能也是在这两项职能的履行中得到实现的。就育人而言,首先是要培育人性完善

的人,其次才是要培养具有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的人,只有始终坚持这一至上标准,高等教育才能在引导青年为社会服务过程中促进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育人功能将青年培养为具有独立人格和判断力的人,他们通过理性选择树立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理想抱负,凭借在将道德、人格和知识技能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前哈佛校长哈里・路易斯曾说:“大学教育最终目标是教育公民意识,鼓励和激发学生相信充实的人生,如何为公众服务,确立道德准则……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理解过去,由此让他们能为未来负责。”

如果仅以让学生毕业后得到一个工作岗位作为评价教育的至上标准,让“就业至上”位列“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核心问题之上,就意味着违背了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则和价值准绳,将无法回答教育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就业毕竟是面向确定的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面比较狭窄。如果以就业为准绳,只有那些技能性课程甚至只是其中极少数职业需求旺盛的技能性课程会受到追捧,而一些当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学科专业会受到冷落,学生是否就不再需要学习这些课程了呢?这些学科专业是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呢?如果失去学生、失去资源,那它们的发展空间又在哪里呢?如果随着社会发展,增加了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将如何处理人才断层的问题呢?而如果学生职业转换了,又要怎样面对新的技能需求呢?“就业至上”上升为办学理念,无疑会使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无所适从。

面对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的“夹攻”,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不宜为了增加竞争筹码,将“就业至上”作为办学理念。在高度竞争环境中,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经验可以引为借鉴。私立大学比其他学校更需要争取学生和捐赠人的认同。这一压力促进了优秀的私立大学更加注重明确定位,发展多样化教育,加倍努力保持良好的学术声誉,在学科发展、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法上下功夫、开创新局面,通过更好地满足社会新的人才需求和知识需求开辟发展空间。同样,地方高校不宜以重视市场价值为由将“就业至上”作为办学理念。中外无数教育实践都证明――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都只能从培养适应社会长期发展需求的人才入手,打破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通过实现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社会优化配置来实现;而单纯提高就业率,只能暂时延缓和掩盖教育资源配置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社会还要面向未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教育的前瞻性正是求学的年轻人为了弥补自身见识不足所孜孜以求的,不能为了短期利益就放弃坚持这一宝贵价值。地方高校主动求变并不表明要以满足就业需求为转移,将教育的主导价值标准让位于就业。就业环节是学生成长中社会角色转换必然要经历的考验,学校和社会各界应该创造条件给予帮助,但不能越俎代庖只予人以鱼。高校只能更加专注于育人职能,更多地发挥“授人以渔”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职业多变的就业背景下不断做出正确的决定,而不能仅仅以一次性解决就业的成效作为地方高校工作的追求。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就业至上”:普通高校迫不得已的突围

林杰

2009年是“就业年”,大学生就业成为举国关注的话题。在金融海啸的裹挟下,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600万,而加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目前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保守估计在100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2008年新增失业青年中,高校应届毕业生达41%。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教育的投资理应得到补偿。这是硬道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是以学生就业为本。就业形式如此严峻,黄冈师范学院在外部条件不可变更的情况下,先练好内功,积极调整办学思路,保证就业率,以应对外部不利环境。其做法值得肯定、倡扬。

办学理念并非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它是一个学校在一定时期的有关学校管理与运作的指导思想。我们不能转移概念,将一切都上升到教育理念的高度,来置疑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如有论者高扬一种抽象的教育目的论,而无视普通院校严酷的市场竞争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这样的指摘似乎过于轻飘而不得其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元价值体系,高校根据其能级自觉进行分层。一所地方师范院校根据自身特点设定办学目标合情合理。黄冈师院毕竟不是北大清华等重点研究型大学,有金字招牌的保障。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态势下,在劳动力市场分割已然划定的条件下,普通公立院校与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没有名校毕业生“自愿失业”的资本。它们必须将学生招进来再送出去。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是影响学校形象及生存的重要标识。这些学校为拓展生存空间,就业率自然成为其生命线。

有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属于结构性失业,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失业或者人才培养过剩。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急需大量高级专门人才。中国依然是人口大国,而非人力资源大国。如举措得当,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应该能得到缓解。黄冈师范学院在“就业至上”理念的指导下,全校自上而下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紧盯人才市场,适时调整专业设置。甚至不惜采取一些奖惩手段,调动学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利用各自的社会关系网络为毕业生寻找出路。这不失为富有人性的举动。

实践证明,许多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也有自身的主观原因,如个性的不利因素。而学校恰恰能够弥补学生这些缺陷,进行性格拓展训练、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应聘的技能技巧。但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及就业教育却相当滞后,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远不能比。发达国家的谋生教育、生存教育、职业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贯穿到高等教育阶段,另外还有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而我国近期对京津地区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受访学生对于本校提供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都觉得作用有限,甚至毫无用处。黄冈师院能将就业指导教育贯彻始终并行之有效,实为难能可贵。体现了对学生负责任的心态。

但是,成功的个案不一定能推及全体。在我国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劳动力市场供需水平与发育状况、学校教育、学生个人及家庭等等因素。就业难的治本之策取决于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决定于我国能否最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弥合地区差异、放开户籍制度,等等。个别或一些学校的高就业率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全国就业难的形势。

另外,黄冈师院的许多举措是不得已而为之,体现为工具理性的有效运用。可以说,黄冈师院就业工作的成功既是技术手段的成功与其说是理念的成功,也是一种理念的彰显。一般普通院校以市场价值为取向无可厚非,但完全围绕就业市场去转,确实要冒许多风险。

所以,黄冈师院奉行“就业至上”是在就业危机、金融危机及高校连年扩招等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一种选择,而非中国所有高校的必然选择。纵使非议之声有之,却也不得不认可其行事的正当性。诚能如其如愿:育人与就业兼顾,通识教育与职业并举。那是再好不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