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就业至上”:该不该成为高校办学理念

2009-06-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从“就业至上”看高等教育公共性的缺失

李勇

黄冈师范学院以石破天惊的勇气和魄力喊出了“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并坚持认为这种理念可以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普通高校

办学实践的基本理念”。观其理由有三:“就业至上”着眼于满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需要,契合了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目标,是地方普通高校办学和发展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就业至上”的错误在于,混淆了高等教育的手段与目的,将手段变为目的,而目的则被遮蔽甚至消解。就该种理念的本质而言,是对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异化”。

高等教育不只是学生的个人需要,更是全社会的需要

诚然,学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发展,关系大学生切身利益,应当成为高校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高校工作的着眼点和工作重心如果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高度,那么它就明显地矮化了高等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的忽视。因为,学生个人就业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必然达成社会文明程度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必然满足全社会的总体人才需求。不仅如此,“就业至上”甚至有可能给社会公共利益带来负面效应,不利于人才和资源的最优配置。从学生个人需求出发的“就业至上”理念,不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讲,都有忽视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缺陷,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丧失!

高等教育具有多元价值目标,必须分清主次

高等教育的过度市场化以及对其市场价值目标的过分强调,正是目前很多国家高等教育公共性缺失的主要原因。毋庸置疑,高校调节高等教育内容和形式以协调适配市场需求的适度市场化措施,是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资源配置效率的。然而,“就业至上”的理念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它将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目标置于所有其他价值目标之上,一切以就业为导向,颇有“以就业工作为纲”之势。

“市场价值目标至上”的“就业至上”理念的缺憾有四:一、国家政府层面,在对待以“就业至上”为办学理念的高校时,必然降低重视程度,减少财政拨款,让市场发挥配置作用,而这种结果相信不是高校想要的;二、社会民众层面,“就业至上”的高等教育将不再神圣,而子女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找份好工作”,而非让孩子的全面自由发展,成为家长们的普遍观念;三、受教育者层面,将就业当作自己大学学习的首要目标,心浮气躁,忽视理论知识,不能合理分配学习与实践的时间,最终造成知识结构的失衡,能力素质的不足;四、市场用人单位层面,容易受应聘者表面简历的“欺骗”,难以找到真正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高等教育主要由地方高校实施,更不应忽视地方高校的社会公共责任

一个国家的综合性研究大学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地方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质量、教育成果才是高等教育水平的决定因素。因而实际上,地方普通高校肩负着更加普遍和更为重要的道义责任。如果在面临严峻的就业课题和自身的发展定位问题时,地方普通高校“自甘堕落”,将自己降格定位为“就业培训班”,那么就必然会导致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水平的下降。纵使是几所研究型大学培养出了些许经天纬地之才,那也只能是高等教育整体低水平下的凤毛麟角。更具体地说,如果地方普通高校真的走上了“就业至上”的办学道路,那么他们就是在藐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是在规避自己的社会公共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就业至上”办学理念三辨

袁小鹏

在对我们黄冈师范学院“就业至上”办学理念的批评、指责中,有一种观点很具代表性,那就是认为当前高等学校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对的,但是,把“就业”提高到“至上”的地步,进而上升到办学理念的层面则不够妥当。这一问题的实质即在于人们对于“就业至上”办学理念应当如何理解和认识,以及学校教育工作实践如何贯彻实施这一办学理念。

首先,“就业至上”是我们学校办学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本质上体现着与我们这所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精神的一致性。诚然,“就业至上”反映着我们这所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价值选择;但是,“就业至上”仅仅只是学校现阶段办学理念的内涵之一,它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取向也仅仅只是学校教育多元价值体系中的一个构成要素。当代高等教育的价值内涵与目标是多元的,一所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系也必然是多元结构的。从理论上说,“就业至上”体现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取向,但它与高等教育本体价值之间并不构成根本的对立与排斥;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和人本价值与其服务社会、适应市场的理念和原则之间,既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相互之间的促进和融合。根据当前学校教育运行、发展的形势与任务,我们学校确立了“科学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强校、规范创新、就业至上”的二十字办学理念,“就业至上”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之一,体现着与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方向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上的契合。

其次,“就业至上”的人才培养观是以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和适应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需要的基本理念为前提的,它同人们通常所说的“订单式”的教学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自从2005年确立“就业至上”办学理念至今,我校初步建立起了以“就业至上”办学理念为指导的“一个目标、两手抓”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机制。即,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一手抓就业教育与服务,通过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投入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机制与体系,努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手抓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从根本上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简而言之,“就业至上”的背后有着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强有力的质量工程的的支撑,“质量至上”是“就业至上”的根本保障。

第三,“就业至上”是我校基于现阶段地方高校办学实际做出的一种现实选择,它不同于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高等教育理念。作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它应当是切合当下学校教育运行与发展的实际并富有个性特色的,这大概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办学理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理念的区别。“就业至上”一方面体现着当代高等教育的市场价值取向,有着其作为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内在合理性;同时,“就业至上”也是基于现阶段我们这所地方高校办学实际做出的一种理性判断与实践选择。多元化发展趋势是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的表征,在高等教育的系统中,作为地方普通高校与那些研究型大学,他们各自承载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是不同的,这些学校在发展思路和实践模式上也有着许多差异。正因为如此,我们从来没有打算实际上也不可能将“就业至上”的办学理念强加于人;同时社会也应当允许甚至倡导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就高等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当然,我们也十分高兴与教育同行们一道就一些共同关心的高等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开展争鸣。

(作者为黄冈师范学院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