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书阅读器的尴尬与生机

2004-06-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电子书”的概念已经为大众耳熟能详,但阅读和购买电子书的人数却离最初的期许差之甚远。在这条产业链上与之命运相系的另一个投入更大、所得甚少的环节,便是电子书阅读器。

如今谁用专门的阅读器看电子书?将来阅读器是不是会干脆为PDA、手机、笔记本电脑彻底取代?在仍不发达的电子书产业链上,电子书阅

读器面临着三重尴尬:一是备受传统阅读习惯束缚的尴尬,二是其自身生存模式的尴尬,三则是在产业链环节上的尴尬。

尴尬之一:难以逾越的纸书之槛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全球许多硬件制造商都开发了电子书手持阅读器,各有特色,如分类、自动翻页、查找等等,一些还内置了调制解调器,使阅读器能够直接联接到电子书网站上下载。我国的电子书阅读器有天津津科的翰林电子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电书”等等。

尽管阅读器凸现了许多纸质图书没有的优点,例如能存放大量的图书内容,能够搜索,可以下载、更换图书内容;还使得电子书脱离电脑,真正成为能够随身携带、自由移动的“书”。但用户比想象中要挑剔得多。他们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书”的概念:诸如柔软的纸张、油墨香、随意携带、轻便等,都让他们感觉到电子书阅读器不过是个钢铁怪物。尽管一直以来,硬件厂商在阅读器设计和研发上多以纸质图书作为参照对象,而纸书却在实际中成为一道难以逾越之槛。这些阅读者们最为简单的需求却是电子书阅读器的生产者们最不易达到的技术之巅。

硬件制造商不得不花大力气在电子油墨、电子纸、优质显示技术、触摸屏等技术的不断研发上,而这必然带来阅读器价格的高居不下,与大众的购买力拉开差距,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恶性循环,使电子书阅读器走入高投入和低产出的困境。

尴尬之二:自身生存模式的尴尬

2002年6月,旗下拥有“火箭书”和“软书”等手持阅读器先锋的美国媒体集团Gemstar宣布,中止其电子书阅读设备的销售业务,声称在“目前艰困的市场条件”下,此项业务难以为继。此消息在业界引起很大反响,一方面引起了人们对电子书阅读器自身问题的反思,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电子书的产业期待更蒙上了一层灰。

业界普遍认为,火箭书和软书的失利,是由于阅读器自身和电子图书格式捆绑的战略失误所致。即用户买了这种阅读器,只能阅读某种特定格式的电子书,与其他格式的电子书不能兼容。然而,与其说这是这两家硬件制造商的策略失误,不如说是这样一条电子书产业链的萎缩,即以终端阅读设备为起点和主要推动力,带动内容产业的发展。阅读器终端虽然捆绑了电子书格式,但最终还是没有捆绑住消费者。有限的符合格式的内容资源在这样一个无限的互联网时代好比陷读者于井底之蛙的境地。

日本在此类型的电子书产业链发展上早有教训,他们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做了一个“让电子书上天入地”的计划,将一些出版社联合起来作为出版内容提供者,通过卫星把内容传到电影院或者是地铁的终端,然后让用户下载到手持阅读器阅读。这样,电子书的普及就要从阅读器的普及开始。这个计划在实践中陷入了恶性循环:阅读器价格高,购买人少;出版社看到阅读器市场未打开,不愿意提供电子书的内容;读者担心买了阅读器后无书可读。最终这样的宏愿也没有能够实现。

由于兼容问题必须由内容生产商和阅读器厂商共同解决,牵涉到两个领域的利益均沾与互换,以及作者授权、版权保护等系列问题,因此这一问题虽然被反复提起但始终悬而未决。在全球范围内混乱的电子书标准,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子书阅读器发展的重要隘口。

尴尬之三:产业链上的高可替代性

日本在“电子书上天入地”计划失败后,就放弃了以手持阅读器为起点的电子书产业链设想。他们认为,电脑、PDA可以作为唾手可得的阅读器终端先行加以利用。这一思路目前也是许多国家电子书产业链发展的基本思路。美国的电子书产业注重读者终端的营销,我国重视对出版社的推动,而电子书阅读器在这些产业营销过程中都处于一个被淡忘的地位。不得不承认,在电子书产业链上的诸环节中,专门的电子书手持阅读器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一环。

目前电子书的终端阅读有两极发展趋势,一是往体积大的方向发展,如直接将笔记本电脑作为阅读终端,因为笔记本也愈发轻便易携;二是向体积小的方向发展,如PDA甚至手机。仅就阅读电子书而言,它们在显示技术、阅读功能等方面不如专门开发的阅读器,但它们都基本上满足了人们阅读信息的需求,并且目前已经成为电子书阅读者主流的选择,这就陷电子书阅读器于高可替代性的风险中。而一些基于电脑、PDA、手机开发的阅读软件,也正在各种功能上下文章,它们很可能将这些设备变为一个优质的电子书阅读器,而电子书阅读器若仍然找不到合适的市场定位,很有可能为市场所淘汰。

技术与用户:阅读器的生机

世界许多知名硬件厂商仍然在为推动阅读器技术而努力。2003年9月东芝公司推出的阅读器已经能够显示彩色的电子书,色彩逼真,效果非常好。索尼公司2004年4月推出的阅读器,采用新型“电子纸”技术,其显示屏的分辨率为每英寸170像素,这相当于目前报纸的印刷质量,并且屏幕能从各个方向阅读,不受光线明亮或阴暗的限制。技术的努力始终是在试图逐步跨越纸书这道槛,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数字阅读的方便和魅力。

而在用户方面,自制电子书的出现,可能成为挽救阅读器的另一线生机。北大方正Apabi在将它的网络出版解决方案推广到出版社时,也将两款软件免费提供给广大读者,一是阅读软件ApabiReader,另一个是ApabiPublisher。后者就是一个个人自主制作电子书的软件。用户通过下载这个软件,可以把txt和html文件转成可在手持阅读器上阅读的电子书格式。这样一来,用户就能够把电脑上大量的文档制作成属于自己的“电子书”,然后导出到电子书阅读器上,就能够拥有一本极为个性化的电子书。它在内容上可能无所不包,既有自己的学习资料、小说散文,又有网上搜集的文档、资料,还有朋友发来的邮件等等。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是用户不会再受已有电子书资源的限制,能够体现度身定做,充分满足个人的需求,同时又能享受手持阅读器显示技术好、省电、阅读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的功能优点。

读者除了看别人的电子书,还能看自己制作、完全满足自己需要的电子书,这拓宽了手持阅读器的普及之路,这一点也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有图书馆正在利用这一点提出“移动阅览室”的构想,购买一定数量的手持阅读器,向读者开展租借服务,阅览者挑选好满足自己需要的图书后下载到阅读器上,就成为一本度身定做的“电子书”。

技术上的研发与用户终端积极性的调动,二者在不同位置向同一目标的努力,将成为助电子书阅读器走出尴尬的坚实两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