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制性的赞誉

2004-06-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时下,一本名叫《致加西亚的信》的书颇为畅销,不仅成为一些公司老板向下属的推荐书,也成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一些部门向公务员和职员推荐的学习书。

这本《致加西亚的信》,讲的是1881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美国军人罗文与美国陆军情报局一道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军事任务――将美国总统的信送给古巴将军加

西亚的故事。美国在与西班牙交战之时,古巴人民也正在为摆脱西班牙的残酷压迫和统治,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战斗。美国总统急切地希望得到有关情报,他需要立即与西班牙的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取得联系。然而,加西亚将军在古巴丛林的深山里――没有人知道他确切的藏身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他。这时,美国情报局局长向总统推荐了年轻的陆军中尉罗文。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罗文,长途跋涉,翻山越岭,穿过枪林弹雨,躲过明查暗检,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终于把信交给了加西亚,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罗文因此被授予杰出军人勋章。

《致加西亚的信》借罗文送信的故事,传达出的核心思想是作为个体的人应该具有敬业、服从和勤奋的美德。本书的编者阿尔伯特・哈伯德阐述了如下的编辑理由,他说他“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因为“他们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更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全力以赴地将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阿尔伯特・哈伯德认为,“文明,就是孜孜不倦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久过程。这种人无论有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够实现。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他们都会受到欢迎。世界极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本书的翻译者和出版者也见缝插针谈了他们的想法:“现实世界里,到处看到的都是有才华的穷人”,他们“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因此有必要弘扬加西亚的“送信”精神。在译者看来:“送信”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是一种忠于职守,一种承诺,一种敬业、服从和荣誉的象征。“忠诚和敬业并不仅仅有益于公司和老板,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是整个社会。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对事业高度的忠诚一旦养成,会让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为此,译者愿意把《致加西亚的信》这本书“推荐给每个人”。

据编译者介绍,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的《致加西亚的信》,最先刊登在一本杂志上。由于刊登了这篇文章,杂志很快销售一空,并被纽约中心铁路局的一位客户要求以书籍印刷的方式订购10万册,在车站发放。俄罗斯铁道部长让人将此书译成了俄文,发给俄罗斯铁路工人和士兵人手一册。日俄战争期间,日本人在每个俄罗斯士兵的尸体上都发现了这本小册子,他们断定这肯定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日文版。日本天皇下令,每一位日本政府官员、士兵乃至平民都要人手一册《致加西亚的信》。到1915年作者逝世为止,《致加西亚的信》的印数高达四千万册。其后的80余年,该书被翻译成几乎所有的文字。美国总统布什在任州长时,曾在这本小硬皮里签名,把它赠送给所有的部属,许多跨大公司要求所有员工人手一册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100年来,《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以不同的方式在全世界广泛流传,2000年被美国《哈奇森年鉴》和《出版商周刊》评选为有史以来世界最畅销图书第6名。前5名是《圣经》、《毛主席语录》、《麦加菲读本》(小学课本)、《英语语法原理》和《吉尼斯纪录大全》。

如果单是将《致加西亚的信》作为一本励志读物来看,作为一个故事来读,也许读者不会有什么不同意见,但出版者大张旗鼓地对之进行推销和渲染,公司老板,尤其是政府部门主管赋予该书非同寻常的意义,这就值得好好考虑一下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亦或只是一个传说?其可信度究竟有多大?

书中,罗文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吊在胸口,3个星期之后,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著译者恰恰在此表达了对罗文服从与忠诚的钦佩。)罗文接受任务时什么也没有问,这究竟对他完成任务是有利还是有弊?现时代,我们究竟应该依靠什么来完成一项项工作?上级的一个个指示都是科学合理正确的吗?罗文作为一个军人,应该说不辱使命,但如果罗文们在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里越来越多,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罗文们究竟是一个个驯顺的奴隶,还是一个个文明的创造者?长此以往,社会究竟会走向专制、集权,还是走向民主……越翻看此书,怀疑越多,以致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这是一本有益的好书吗?

但愿编译者仅仅是从出版的效益出发而对此书进行了过分的赞誉。实际恐怕就是这样,装帧精美的《致加西亚的信》本该与它刻意要传达的敬业、服从和勤奋的思想相一致――朴素、节俭,然而却不是这样。推销话语的大量刊印,一边倒的赞美之词,带有一种强制性。但愿公司的老板们、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们不要因这些广告性的赞誉之词而对之全盘接受,不要让一种并不完全有益的思想在社会蔓延,因为其中的强制性色彩,并不完全是对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现代化的进程有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