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交官们的灿烂岁月

2004-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外交官看世界”丛书(6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前些日子我写了一篇关于自己读书生活的随笔。我说,一

个人的读书方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调整的。在过了40岁之后,我这个作家竟不想看文学作品了,兴趣转移到读杂书上。这种阅读已经开始脱离了功利性,成为个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欲望的满足,是梁启超说的那种“只有读书可以忘记麻将”的读书。文章刚发表,一个晚上,我在寓所里接待了两位久违的朋友――四川人民出版社的编审,汪F和余其敏。他们给我带来了一套“外交官看世界”,洋洋大观6卷,图文并茂,印制精美。仅是丛书名,就足以吸引我了。

在普通人眼里,外交官这种身份,意味着某种神秘和惬意。而外交官的人生经历和出使国外的生活,就更显得具有传奇色彩了。这是别样的视角,所看到的当是别样的世界。直觉告诉我,这种书的魅力在于两点。其一是作为亲历者的回忆,其二是作为目击者的感受。读者想看到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事件,以及不同一般的感受。譬如《多瑙河之波》中所提及的1985年,邓小平通过齐奥塞斯库给戈尔巴乔夫带去重要口信,使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而4年之后的齐氏夫妇,被罗马尼亚的救国阵线处以死刑,枪毙于一片雪地之中。譬如《在异国星空下》中写到的前苏联历史上的“五大悬案”,对读者都颇具吸引力。正如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伊斯蒂乔亚先生在为《多瑙河之波》一书撰写的序言所述,亲历的事件中,作者随心选择了使他最受感动的;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卓越杰出的历史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普通人物,穿插在外交官职务行使的过程中,从而使人类的忧患、欢乐以及普遍价值通过他们得到体现。伊斯蒂乔亚先生认为:“作为一个见证人的叙述,里面包含着十分珍贵的真情流露和大量的历史真理。”《多瑙河之波》的作者、前驻摩尔多瓦常驻代办、使馆馆长蒋本良先生,在他的引言中这样说:“本书是我近40年的外交生涯各个片段的实录手记,是心迹的写照。”这正是我所看重的。

从文学的角度看,这是一套精美的随笔集。作者的文笔朴素无华,但表达却有一定的感染力。也许是因为喜欢拉美作家特别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的缘故,我对前驻秘鲁、智利大使朱祥忠先生所著的《拉美亲历记》,怀有极大的兴趣。朱先生笔下的拉美世界无疑是十分诱人的天地。他描绘的布易诺斯艾里斯,令我向往。还有前驻黎巴嫩、利比里亚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李国成先生的《在异国星空下》,带有一定的传奇性和掌故色彩,古朴的东欧风光下掩藏着一种人类的惆怅情怀。我还得说,这还是一套知识丰富的丛书,他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外交官的心路历程,了解到外交工作的风云变换,还让我们见识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以及十分有趣的特产。譬如,现在我知道了“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嘴里含的雪茄是“朱丽叶二号”。古巴当时派最好的卷烟工为他特制了1000支,自从丘吉尔抽了,便改称为“丘吉尔牌”。

阅读这样的书,过程是愉快的,但掩卷之后仍会有一种人生的沉重感。丛书的作者都是资深的外交家,他们成长在一个时刻听从党召唤的时代,祖国的安排就是个人的选择。年愈古稀的朱祥忠先生不无感慨地说,在他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从事拉美工作就达40年,并且先后在秘鲁、智利生活了18年。可以说一生都献给了拉美。而《从未名湖到还剑湖》的作者,前驻越南大使李家忠先生,也在越南生活达18年之久。这18年,是人生最灿烂的岁月,而他们却为祖国生活在别处。在他人眼里,这或许是一种荣耀,但我更愿意视其为一种牺牲。外交官是官员,更是战士。

去过湘西凤凰的人,都会记得画家黄永玉在作家沈从文墓碑上留下了一句名言:一个战士不是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当一个外交官完成国家交付的使命之后,他便踏上了故乡的归途。对于一个把青春留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那种叶落归根的情怀,我想是难以名状的。我为此感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