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对作为媒介的手机的哲学观照

2004-09-2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在雅典奥运会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看见刘翔与母亲用手机通话的镜头。女排夺冠之后,12个姑娘在小小的休息室里挤成一团、含着喜悦的泪水用手机争先恐后报喜的情景,我们历历在目。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发短信、猜金牌、与主持人互动的激情,使我们难以忘怀。

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在美国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版,自然是出版界对全球手机热的一个小小的呼应。我有幸策划并参与中美学者和出版界合作完成这部书的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觉得有责任尽早与读者分享其中的喜悦,觉得有必要从技术进步和科学哲理上来解释这个狂潮。请容许我在这篇短文里做一点尝试。

手机的学名叫cellphone,里面的“cell”有三个意思:细胞、蜂窝、牢房。

手机像“细胞”,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够生成新的社会、新的可能、新的关系。换言之,手机不仅有移动的功能,而且有生成和创造的功能。它具有强大的联络功能,使我们进入“千里一线牵”的社会。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呼叫,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是其利。手机的创造能力使人疯狂。

然而,手机又像“牢房”,我们可能随时随地被人呼叫,随时随地受到别人手机铃声的干扰。手机迫使你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又使你受到各种短信的骚扰。它把夫妻两人随时随地拴在一起,把孩子牢牢拴在父母身边,它把我们牢牢锁定在一个无处藏身、随时待命的囚笼里。手机的骚扰也使我们疯狂。

手机像“蜂窝”,它使我们拥挤在密密麻麻的蜂房里,忙忙碌碌,闹闹嚷嚷,几乎丧失了一切独立的生存空间。

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过去的电子媒介都非常神奇,它们可以使人远距离“说话”:电报能千里送话传书;电话能使人不见面交谈;广播电台能够使一个人主持对千百万听众说话;电视把举手投足、眉飞色舞的说话人送进起居室;电脑使人能够远距离用电子邮件“交谈”。

然而,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用电脑“说话”你就不能走路,你就得规规矩矩地坐在电脑跟前,和一切的一切媒介一样,它把人拴死了。

惟独手机使人能够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你可以在高山海滨、森林草原、田野牧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你可以斩断把你束缚在室内和电脑前的“脐带”去漫游世界。只需要一个用大拇指操作的手机,你就可以“一指定乾坤”。

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是“单向”的媒介:或发送信息、生产信息,或接收、消费信息;用这些媒介时,你移动就不能说话,说话就不能移动。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最完美、最强大、最潜力无穷的第一媒介。

莱文森从哲学角度对手机的剖析,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